去看点映,跑错地方+下雨+塞车迟了半个钟进场,看完觉得是个好片。这是我第一次电影院观影结束遇到在场观众自发鼓掌。虽然能大概脑补前半个钟的剧情,仍遗憾没有从头到尾看完。好的作品应该被给予给多的时间和耐心。
看完隐入尘烟,我的感觉是“闷痛”。电影没有刻意展现痛苦,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即便足够克制,也会时不时地被刺痛到。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比直呈痛苦深刻得多。 虽说是部现实向电影,但影片中的浪漫,让我感觉像是看了一部好的爱情片。很多人对那个透着星光的孵鸡蛋纸箱印象深刻,但最打动我的,其实是夜幕四合的寒夜里,那个在暖灯折射下像另一盏灯的透明水瓶。那个片段的情绪是安静的,沉默的,氤氲的,耐人寻味的。 曹贵英在天寒地冻的夜晚,抱着暖灯,揣着透明热水瓶,等着马有铁回家。我站在导演给予的第三视角里,看她一手拿着灯,一只手在怀里掏半天,那个灯随着她的动作不时朝向镜头,晃着我的眼。最后那个装着热水的水瓶从她怀里掏出,暖光穿过透明的水射散开来,水瓶变成了另一盏暖灯,匍匐着热气,从一个人手里递过去,接到另一个人手里。同为苦难的两个人,用着自己仅有的热气,温暖另一个人。 除了这个,影片中有铁拨动孵鸡纸箱灯光,逗贵英开心的手、印在彼此手上的梅花、他们夫妻二人对彼此,对动物,对大地上生命的温柔……从头到尾,细水流长,无不动人。在苦难的底片下,两个人从冬天到秋天,从相识到相知,导演一层一层地把作品呈现给观众,质朴,真诚,悲悯又动人。 点映前在豆瓣上搜这部电影的简介,我看到了“相濡以沫”这个词。 观影过程我一直心惊胆战有铁会因为献血,在农活中不小心死于意外,但他一直没事。我做好了准备,却仍抱一丝天真,以为“相濡以沫”,他们会好的。直到贵英落水,我都以为会没事的。但结婚照上截下来的照片一下子从红色变成黑色,挂着黑色的绢花悬在床头,给了我当头一棒。多讽刺,原来这就是现实。 电影谢幕最后一行小字写着:“2011年冬,马有铁在政府扶持下,乔迁进楼房开始了新生活。”影片结束后我在豆瓣上看到一条导演对这行字的解释“他不能死,不是想死就能死”。我明白了,为什么死的是曹桂英。 在我看来,结尾的马有铁已经死了,即便字幕特地说明。原本即便艰难也能各自活着的马有铁和曹桂英,有过彼此之后,一个走了,另一个也活不了。能击垮他们的,足够艰难,也足够简单。他们不是“相濡以沫”,是“生死相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