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Link——链接(5)

时间:2023-01-09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刘婷婷 点击:


    因此,这个女人在听到替嫂子“评理”的要求时,想一想自己的身份只是“新婚的弟媳妇”,自然而然就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在家族会议上对哥哥的行为作出评价。

    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人通过亲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亲缘关系提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差别。而社会关系提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而这些不同的关系,恰好可以确定我们在社会中身份。我们可能是某人的丈夫,某人的朋友,某人的老师,某人的同事,某人的上司,某人的下属,某人的女儿,某人的母亲……这些身份是以某人(也就是对我们说话的那个人)为参照进行确认的,而这种参照的确认,如果能够常常在我们自己的心中进行强调,那么就能够很好的明确自己能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

    第二个问题:我在他心中是怎样的位置?

    他人与我们的亲或疏,他人对我们重视或不重视,决定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交往的程度和相处的方式。也就必然应该在我们听话的过程中,成为我们做出判断和行为的依据。

    我经历过这样一件尴尬的事情。一对兄弟对我抱怨自己的父亲太严厉。正好有我另外一个朋友在场,这个朋友和这兄弟二人彼此并不熟悉,也就是点头之交的程度。这对兄弟对父亲的严厉非常的郁闷,大吐苦水,就差没有声泪俱下了。我朋友听了他们的说话,客观的评价说,他们父亲的指出他们的错误虽然出于好意,但是方法有一点简单粗暴,希望他们多跟自己的父亲沟通,调整彼此沟通的方式。朋友上洗手间去了,这两兄弟立刻把脸垮下来,问我:“他谁啊?他以为他是谁?”

    两兄弟对我的朋友身份的不友善的询问,代表了一种质疑——我朋友有没有这个资格对他们的父亲“说三道四”。

    我们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某个人自己可以说自己家乡这里不好,那里落后,但是我们如果顺着他的话题,跟着进行评论,就会引起他的不满。这便是因为,在这个人的心目中,他成长的家乡比我们在他的心目中更亲。

    因此,我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定,还包括了关系亲疏的认定。

    同样是下属,上司对亲信和一般下属的态度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上司更倾向于把公司的困难与亲信分享,也更愿意接受亲信对于公司和上司本人的建议。

    上司在私下问亲信:“你对公司这次的企划有什么意见?”与上司在公司大会上宣布了新的企划案,向下属进行例行的询问:“你们有什么意见?”显然话语的含义是不同的。

    问亲信时,是想将企划当中不足的部分进行改善;问普通下属时,只是想获得属下的支持,而不是真的希望属下对该企划案提出质疑。

    我们听话时,先在心中问自己,我是他的谁?我在他心中是怎样的位置?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清晰的明确自己的身份。这种身份不是孤立和割裂的,而是与说话者相对应的,以他为坐标原点标出的我们的位置。

    而我们的位置,决定了我们听的方式。

    4、让耳朵学会因地制宜

    我在国中时,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

    早晨上课的时候,同班的两个同学都不约而同的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老师把两位同学叫醒,一位给了关怀,让她不要温习功课温习太晚;另一位则给了批评,责问他是否昨天玩了一晚上游戏。

    同样是睡觉,为什么老师教育方法完全不同呢?

    因为老师了解这两位学生。一位勤学,一位贪玩。所以对于他们相同的行为,给予了不同的教导。这是秉持着因人而异的原则。

    因人而异和因地制宜这两个成语其实在方法论上,说的是同一回事。对象上,因人而异针对人;因地制宜针对事。无论对人对事,都强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人进行区别对待。

    要会听,要学会区分听的时间、场合和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地点,说话的人会讲不同的话。因此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地点听到的话语,合理区别对待,这就要求我们的耳朵能因地制宜。

    要会听,还必须明白场景和时间不是背景,而常常可以当作他人话语内容的一部分,将说话人的话语中的某些内容补充出来,帮助我们能更清晰明了的理解他人说话的意思,明白他人的意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