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很久没看这种查泽雷这种风格的片子了,爽是真爽,看过之后没记下什么东西,但是留下的是一些闪光点,有人可能觉得为了一碟醋包一大桌子饺子有点不值当,但是我觉得《巴比伦》反而是达米恩野心的表现,它不是给电影史或者好莱坞的情书,而是摒弃抛弃,展现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
关于大家提到比较多的槽点就是人物塑造,主角二人,还有皮特,朱,黑人让人不明所以。我是认为查导的片向来是这样,技法上的过分充斥(爆裂鼓手),色彩上的溢满(爱乐之城),都让观众把人物忽略了,当然鼓手感觉可还好一点,这个对我来说倒是不影响什么,我怎么说算是感受派的吧,通常一场电影下来,像这部还是三小时的除了主角的名字其他配角的名字我是一个也记不住,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去感受影片中的律动和想法。 一、呕吐,排泄物是对荒蛮时代和现代的反感。 所谓黄金时代是什么?思想的黄金时代,艺术的黄金时代,电影的黄金时代,本质上电影这块是对电影工业的怀念,是对电影是一个可以窥探上流社会时的地位的向往,就像我们总向往盛唐,向往最强的时候。可是黄金时代就没有问题了吗?开场用十几分钟极嗨的party已经向我们展现了那时的“自由”狂乱,与后面体面的聚会,洛杉矶的ass是对应的。 每次片子成功收获票房电影人们都在狂欢,这么一桩得名得利的好事情谁不想参与呢?女主角就是这样被吸引过来,因其表演天赋在片场被选中,从而走向人生巅峰,男主则是在大佬的带领下等待机遇一炮而红。这样的桥段在无数的电影里都看到过,有人评价就是前人已经讲过的又咀嚼一遍没什么意思。确实如此,对那个时代的想象还不够,还是局限于此,很多直给的东西不留观众想象的空间,这是个问题。但就人物发展轨迹和后面片子的几次走向,我丝毫没有觉得拖沓,几次电影工业的变革,几次事件的发生,都还算在控制之内。 这里要提一点,哪怕是在疫情前几年直到现在,电影工业相关的也是所谓上流人在控制,那些为梦想为艺术的电影人都还在等一个机会,出品方资方把控的市场下,我确实感觉到有种日薄西山了,这也是近两年一些导演开始唱衰的原因吧。但是查导像是告别再出发,有种预感下部会迸发,如果没有那基本没什么期待了。 二、几次电影的改变,到最后男主的回顾,本次就是一次个人想象的简史。 开始之初,众星捧月,稍有点变化都是业内业外的大地震。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大街小巷人们谈论,而如今除了影迷,影人,再想像过去一样夺得瞩目权实在是难。 男主的落泪也是我们这些影迷观众的泪,更多的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替别人流泪这件事很别扭,可能我作为一个95后在这个时代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还可以接受,不知道好莱坞的人是怎么想。 这里就要提到那个,女的小说家,记录者。她与皮特那段对话还是挺浪漫的,上个世纪,上上世纪的银幕形象知道现在还能被小朋友,被最新的人类观看,留下的这种时空交错的碰撞。这个功能并不是电影独有,书籍,绘画,音乐,都有,电影只不过是具象化,具体的某个演员,你知道他,他留下名,不必神化电影,但不可否认这是电影的浪漫。 三、巴比伦的破败,电影的破败 上面已经说了,电影的地位今非昔比,就像互联网发展之后,传统报社日渐式微也渐渐转向新媒体方式,但是仍有人再看报只是少了。唱衰,怀念确实没到那个时候,查导这部这么嗨,从情感基调上来说是想拍一部,自己的想象中的“好莱坞往事”,导演这么年轻不可能不拍片子了,整体观看体验是下降趋势,有人说整体被最后一段混剪拉低了水准,其实这个就是新与旧的隔阂,混剪,解说,这些是对电影完整表达的伤害,整个流动的时间被切割成细小的碎片,而我喜欢巴比伦的地方正是那些闪光的桥段,不用将这些高光集合,懂电影的人自会去感受,在心里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