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平等:奏响亲子交流的和谐圆舞曲(3)
时间:2023-03-17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王艳丽 点击:
次
每当爸爸出差回家,就会召唤小强“看爸爸给你带什么好东西回来了”,孩子跑出来,接过爸爸手中的礼物,说“谢谢爸爸”然后就回屋玩去了。以后每次爸爸出差,都不忘给孩子带礼物,孩子好像也摸清了爸爸的行动规律,每次当爸爸出差回家的时候,他总会主动地跑出来,然而眼睛不是看爸爸,而是盯着爸爸手中的礼物,说“爸爸你回来了”,接过礼物,然后跑回房间自己玩耍去了。
有一次爸爸出差回家,恰巧忘记了带礼物给孩子,而小强像往常一样出来迎接,发现爸爸这次没有给他礼物。“咦?你怎么这样就回来了?”听到孩子这样的问话,爸爸哑然。
父母可曾想过,我们努力地在外打拼,就是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可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总是出现重大的失误,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呢?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好的玩具和礼品,而是父母发自真心的关怀,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交流。很多家长在年轻的时候没有时间来陪孩子,等到孩子长大之后,他们痛苦地发现,孩子也不愿意和他们沟通了。单纯地依靠物质和孩子进行沟通,那会让孩子把沟通看作很功利。这些“情感饥饿”的孩子,在他们的内心,爱是不完全的,所以会表现出情绪和心理上的不稳定。
育才方案
制订一个“属于孩子的时间”
在马克思的家庭里,父母和女儿的关系真挚融洽,充满了人生的乐趣。在孩子们还很小时,马克思常利用工作的闲暇和孩子们一起做各种游戏。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把椅子摆成“马车”,然后把父亲“套”在车前,孩子们挥舞着“鞭子”,“车”上“车”下一片欢腾。“爸爸是一匹好马”,这是女儿们对父亲的评价。
每逢星期天,即使再忙,马克思也总是放下紧张繁忙的工作,听孩子们“指挥”。他带着孩子们出去尽兴而愉快地游玩,让孩子们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既增长他们的见识,又锻炼他们的意志和体魄。
一次,恩格斯来到马克思的家里,见他正在聚精会神伏案工作,便赶忙提醒他说:“喂,你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马克思一听,愣了一下,拍了拍脑门,微笑着说:“啊,对了,今天是星期日,星期日应该属于孩子!”于是,马克思放下工作,和恩格斯一起,有说有笑高高兴兴地领着孩子出去郊游了。
马克思的女儿们永远不会忘记,她们和父亲一起度过的那些愉快的星期日,这些美好的星期日,成为她们记忆中最快乐的日子。作为父母,我们能从马克思对待孩子的做法中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自己平时工作多忙,每周或者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陪伴他们成长。这不仅仅是享受天伦之乐,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你是多么在意并且关注他。
好父母胜于一百个教师。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位好榜样,尽管他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却一刻也没有忘记作为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女儿爱琳娜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他是儿女们最理想的朋友和最可爱的、最愉快的同伴。”
有一位父亲,他每天的工作很忙碌,但是他会保证每天利用休息的十五分钟来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他每天给孩子讲一个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不仅增长孩子的知识,而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心中树立起父亲的崇高形象,孩子幼小的心中觉得父亲是这样伟大的人,能感受到爸爸在爱他,在关心他。回到学校,孩子会联想爸爸给他讲的故事来回答问题,得到老师的表扬,还在课间和同学炫耀:“我的爸爸每天晚上都会给我讲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听,我的爸爸懂得可多了。”周围的同学都无比地羡慕。相信这个孩子的内心会感到很幸福,也会生活得很愉快。看,这位父亲和孩子沟通,也没有用很多的时间,但是同样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蹲下来与孩子进行交谈——平等是最好的教育姿态
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民主的。和孩子平等交流,这一点很重要。蹲下来与孩子交往会使家长的目光与孩子的目光平视,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这一点会让亲子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澳大利亚是一个充满自由气氛的国家,那里的人民不仅友好热情,而且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平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