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64个人生智慧(全文在线阅读) > 智慧52好心态赢得好生活
【原文】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解析】
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像实际存在。这句话意思是为人处世不妨和光同尘,大家玩玩,若有若无,可以长久。
光是透明的,尘是灰浊的,光与尘加在一起明明暗暗,如天井漏下的光瀑,如深海仰望的月色,鲛人见之动色,枯坐书斋的学者见之顿觉清气充盈。
老子非常道有千条万条,条条简单透明,条条清澈。当老子说“湛兮”,认为灰尘是清澈的时候,其足以明辨一切。
光线是一种物质,它来自遥远的发光体。光线之所以透明,并不在于它是稀薄的,而正因为它的无限密集。水无限密集,所以也是透明的。声音无限密集,所以也是透明的。尘不能无限密集,所以不能透明。自然界这四大元素,以光最透明,因为它来得最远。
光线有白光、黑光与彩光之分,总的来说是透明而璀璨的。
尘埃则是万物渣滓,是分解后的物质粉末。往往在分解过程中大块落地,粉尘飘浮,最小的“物质灵魂”汽化飞走。尘埃既不能汽化,又不能落地,只好永远悬浮飘洒。
老子看到,自然界的一切都在和光同尘,一棵树沐浴阳光,这就是“和光”;它又沾满灰尘,这就是“同尘”。树不和光,不能长大,树也无法避免不同尘,总是被各种灰尘笼罩,并且灰尘也能带来新鲜的养分。
2002年春天北京遭遇沙尘暴,苦了北京生物,沙尘暴吹到海里则喜了海洋生物,因为沙尘暴的沙子里为它们带来了难得一遇的丰富养分。
自然界和光同尘,于是一切均衡长久。
而人呢,总是过分乞求光明,同时认为空气中灰尘太多令自己“蒙尘”了。总之,自然界太不听话,太不如意。我们抛开人类自己制造灰尘、自己减少光明不谈,在自然状态下,人类依然在乞求光明、抱怨灰尘,这就不对了。
大自然的灰尘该有就有,无需怨。农村小孩比城市小孩抵抗能力强,就在于从小接触泥土与大量灰尘,所以能形成免疫能力。城市人动辄视泥土灰尘为“脏”,这是错误的。
大自然的光明该有就有,无需求。
凡物消逝,就会瓦解、粉碎为灰尘,这实属正常,无需厌恶。《圣经》上说:“人来自尘土,归于尘土。”这种“尘归尘、土归土,今古归今古”的现象实属天地正道。
因此老子指出:人应该和光同尘,不这样则无以为自然。
人与光相和,就会融入光明。
人与尘相同,就会不畏惧死亡。
和光同尘实在是人的一种极高境界,它让人回归自然状态而无为,摆脱种种烦恼。赞美光的同时要赞美尘,因为光与尘都是我们的生命。
这样,人就是醒悟的,透明的。山玲珑,水玲珑,不如人玲珑。人行走在自然界中应如《世说新语》中的王司州(王胡之)看见了吴兴印渚的美景时说的一样:“非惟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清月朗。”
王胡之是王羲之的堂兄,二人都很风流。魏晋名士深得老子“和光同尘”之旨,凡事随便,做人不随便,所以多出高人。“和光同尘”不会使人污浊,反而使人清爽,就像大自然中的树一样,天天和光同尘,所以很清爽。
所谓“人情开涤”,就是人的情怀开朗干净,一个“涤”字有一洗旧尘之意。“日清月朗”就不用说了,日月在天,清清爽爽。
魏晋时人深得老子“和光同尘”之旨,所以为人潇洒不羁,传为千古佳话。
“和光同尘”包括三方面:
一是与光同舞。
二是与尘同舞。
三是与光尘同舞。
人与光尘同舞,正好是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境界。
人与光尘“对影成三人”,也正合于大道“一分为三,三又归一”之意,和光同尘时,光非光,尘非尘,人非人,大有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