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正午故事2·此地不宜久留(第12章)(2)

时间:2023-06-13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阿耐 点击:

    因此,去柏威夏寺不算冒险,但也不是胆小者轻易能去的。战争和地雷已经不构成威胁,倒是这段“敢死队”式的摩托车路让人心惊胆战。要在中国,早该修索道了。

    一上山,未看到寺庙,迎面只见一块蓝底白字柬英对照的大标语牌:“生为高棉人我感到骄傲”。

    从摩托车下车处到柏威夏寺还需步行一小段土路。转过弯去,烈日下出现一座半坍的石砌建筑,基座上东倒西歪地架着柱子和门楣,檐角上翘,如昂起的龙头,风格很像早期吴哥建筑班迭斯雷寺(BanteaySrei,又称女王宫)。不过,班迭斯雷寺的材质是红色粘土,柏威夏寺是黑乎乎的砂岩。

    废墟中走出一个戴迷彩军帽的年轻士兵,友好地向我点头微笑。这里活动着不少军人,简易营房和掩体沙袋暴露在游客视线里,但没有人拿枪。确是和平时期,感觉不到前线的紧张气氛。

    绕到废墟另一边,看到通向泰国的下行阶梯,才明白刚才上山走的不是正道,摩托车是从侧面,也就是西边接近寺庙。眼前的废墟也只是柏威夏寺的起始部分——它的五座回廊中最外围、也是最北的一座。专业地讲,这叫第五回廊。从这里往南,依次进入第四、第三、第二回廊,最后是第一回廊,廊内就是核心殿堂。不得不说,寺庙的方位和结构太奇特了。它位于险峻的“鹰喙”式山崖之巅,“嘴尖”直指柬埔寨平原,“喙根”则朝向泰国高原。正常的参观路线应该自泰国一侧的“喙根”处起步,登临162级石阶,到达第五回廊后继续往南,走向断崖边的“喙尖”。

    2008年,泰柬两国围绕柏威夏寺的争端持续升级。7月15日,一群柬埔寨边防军士兵在浓雾中的柏威夏寺巡逻。图东方IC。

    围绕中央殿堂的第一回廊只在朝向泰国的北侧凿有窗洞,其他三面封得严严实实的。可以说,柏威夏寺面朝泰国,把背影给了柬埔寨。

    “柏威夏寺是我们的寺庙”,又一次适时出现的爱国宣传标语使我觉得,没有比柏威夏寺更讲政治的世界遗产地了。

    三

    柏威夏寺是谁的寺庙?正确答案:柬埔寨认为是柬埔寨的,泰国认为是泰国的,而海牙国际法庭支持柬埔寨。

    与其纠缠这个问题,不如考量更基本的问题:柏威夏寺为什么出现在这个地方,这里又如何成了泰柬边界。

    暹粒附近方圆20公里的平原上,分布着吴哥窟、班迭斯雷寺、巴戎寺(Bayon)等一大批与柏威夏寺同属吴哥时期的印度教、佛教寺庙。这片区域就是著名的吴哥遗址,柬埔寨的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柏威夏寺不与吴哥窟们为伍,孤悬北方,其实并不奇怪。我到过泰国境内的帕侬荣寺(PhanomRung)和老挝境内的瓦普寺(VatPhou),这两座吴哥遗址位置更北,也都是世界遗产。柏威夏寺始建于9世纪初吴哥王朝开国君主阇耶跋摩二世时期,主体建筑是在苏利耶跋摩一世(约1006—1050在位)和苏利耶跋摩二世(约1113—1150在位)两个时期建成的。苏利耶跋摩一世的吴哥王朝,疆域跨过扁担山脉、豆蔻山脉,拓展到今日泰国、老挝和缅甸,这正是为什么泰国境内也有多处高棉古迹的原因。

    柏威夏寺的建造年代相当于中国唐朝到南宋年间,那时候泰国的前身阿瑜陀耶王朝(西方人称之为暹罗)还没有出现在中南半岛。泰民族大批地从云南南下,与湄南河、湄公河流域的孟族、高棉人争夺地盘,是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所灭以后的事。阿瑜陀耶王朝1350年立国,第二年就发兵远征吴哥,1351—1431年的80年里,吴哥城三次被攻占、洗劫,终于在1431年废弃。柬埔寨与泰国的历史积怨必须追溯到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泰国终结了柬埔寨历史上最辉煌的吴哥王朝,使高棉变成暹罗的附庸国。

    法属印度支那时期,法国考古学家帕门蒂埃绘制的帕威夏寺复原草图,图为中央殿堂。

    吴哥沦为废墟后,柏威夏寺也随之荒废,退出柬埔寨人和泰国人的共同记忆。19世纪的暹罗地图涵盖呵叻高原(现泰国东北部)到占巴塞(现属老挝,Champasak)的大片原吴哥王朝疆土,也标出了扁担山脉的一些细节,但既没有标出柏威夏寺也没有清晰的国界,可见柏威夏寺对暹罗没有什么地理和政治上的重要性,被淡忘了。

    在这里必须注意,国界和领土主权是现代概念,像暹罗和高棉这样的古代王国其实没有这种意识,国与国的边界是模糊、游移的,这一切要等到西方殖民主义者到来才被改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