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年度散文(全文在线阅读) > 两位巨擘的相遇
夏海涛
一
站在北方放眼望去,一条江横亘在中国大地。蜿蜒曲折,犹如一条筋脉,忽而深埋、忽而凸显,在一万两千里的长度上,画着曲线。而同样一条河,发源自同一个青海高原的河流,在流经了九个省市之后,最终选择了从山东省的东营市入海。那条长江,这条黄河,虽然看起来相隔千万里,其实却是同宗同源的。
就像齐鲁与吴越一样,早在2600年前,儒家的两位巨擘,就在齐鲁大地上有了某种深度交往。
公元前544年,在通往鲁国的驿道上,一辆马车踽踽而行。车上的人手握一柄宝剑,车身上是浮雕的一枝梅花。一个文静内敛的书生端坐其上,正打马向着鲁国首都——曲阜驶去。这时候,一段似有似无的音乐传来,他勒住马,停下车,侧耳细听。
此时的江南,在中原人的心里,还是蛮荒之地。尤其是在周礼最为备至的鲁国国都曲阜。此次出访,肩负重任的吴国使者季札,心里充满了复杂之情。
说起来,吴国的开国始祖其实和周朝的渊源颇深。相传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他们的生父就是周朝太王古公亶父。按照当时的立法,他们二位相当于皇储,是要在自己的老子去世后继承王位的。但是他们的老子太偏爱三弟的儿子姬昌了,以至于满眼都是掩饰不住的爱。当然了,这个姬昌也不是一般人物,他正是成就了周朝800年基业的周文王。
为了不让老父亲为难,泰伯三辞王位,带着兄弟仲雍从陕西老家岐山一口气跑到了夷蛮地带的江南,定居于梅里(今江苏无锡的梅村),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泰伯没有孩子,也一直不称王,只让人喊伯,死后把王位传给了弟弟仲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孔子称赞泰伯“至德”,被后人尊奉为吴国及吴姓的始祖。
而历史仿佛总在重现。在传了19代之后,吴国又出了一个三次让国的季札。他的这次出使中原,就是一次历史的选择,也是他初辞国王之后第一次北上。他这次北上,终于成就了他的两件大事:一个是踏上了鲁国的土地,聆听到正宗的周乐;再一个就是他的“墓门挂剑”,显示了他仁义宽厚、诚信守诺的浪漫气度。
二
季札的父亲寿梦做吴君时,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力增强,已敢于与中原强国抗衡。吴王寿梦生有四子,其中四子季札精通中原文化,智慧而又仁义,有远祖泰伯、仲雍遗风。寿梦想把王位传给他,季札认为这样做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会引起内乱,坚辞不就。寿梦只好立长子诸樊为太子。寿梦临终时留下遗命,将来一定要传王位给季札,当时的吴人也纷纷拥立季札为君。
为了让国,季札远离吴都而去,偶然发现了延陵(今常州)这块宝地。他觉得这里民风淳朴,决定在此定居,躬耕山野,教化乡民。不得已做了吴王的大哥诸樊,只好封四弟季札于延陵,故季札又号延陵季子。他同时立下规矩,死后君位继承采取兄终弟及制,一定要把君位传给季札。
因为季札通晓周礼,于是被委以重任,出使到了中原诸国。他和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叔向、子产、晏婴都有过交往。
在路过徐国的时候,季札与徐王相交甚欢,徐王看中了他的佩剑,所谓心有灵犀吧,聪明的季札早已明白。但是佩剑出访是一种礼节,他这次北上,只带了一把剑一枝梅花而已,所以只能佯装不知。等他出访回来经过徐国时,竟发现徐王去世了。在他的墓前,祭奠之后的季札解下腰间佩剑,挂在树上离去……这一曲宝剑赠知音的故事,不知道将多少浪漫的种子撒在了江南。
当人们把季札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评论的时候。我更喜欢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文气质。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季札,耳朵是如此之灵敏,以至于在听过鲁乐之后竟然听出了每个国家的命运。
在周代礼乐文化最完备的鲁国,乐人为他表演了商周古代歌舞。季札听了《王风》,说这是思念文王、吴王的德行;听了陈国的诗,季札直截了当地指出,陈诗反映了国君无道,这个国家即将灭亡;季札还认为《小雅》是怨恨商纣的暴虐而隐忍不发;《大雅》声音和乐,委婉而又正直;《颂》正直而不至于倨傲,委曲却不至屈服,五声和谐,八风均平,表现了文王极盛的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