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生事略
孙中山先生,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人,[1]生于1866年。[2]先生少时所学的是医学,然尝慨然有振兴中国之志。广东是中国迎受新潮流最早的地方,加以太平天国的革命,遗风余烈,还有存留的,所以先生感受新思想极易。1885年,先生年20岁。是年,中法开战,中国海军丧败,放弃安南。先生知道清廷之不足有为,又默察中国政治之不可以不改革,才决定颠覆清廷,创建民国的宗旨。民族、民权两主义,就于此确立了。
主义确立前后之革命运动
1892年,先生在澳门创立兴中会。当时同志甚少,只有郑士良等几个人。要革命,是不能没有武力的。武力从哪里来呢?最接近的,自然是前明遗老苦心组织,留诒下来的革命种子,就是所谓会党了。然而政府的武力,原是人民的武力;只因不明民族主义,以致为异族所利用。傥能翻然觉悟,岂非极好的事?所以兴中会成立后,即由郑士良联络会党,运动防营,以为实行革命的预备。但是会党分子复杂,团结不坚,防营见解陈旧,更难望其觉悟,所以成效殊少。
太平天国灭亡后,其余党流落在海外的颇多,而美国尤盛。中日战后,先生乃赴檀香山,设立兴中会。1895年,回国,谋袭据广州。因运输军火事泄,不克。此役为先生创义之始。事后,先生再经檀香山以赴美洲,旋至欧洲。此时,清廷已知先生为主持革命的人。其驻英公使,把先生诱到使馆拘执,想要递送回国。先生感动了使馆的侍役,把消息传播出去,英国舆论大哗,先生乃得释放。先生居欧洲数年,默察其国势民情,知道单是改革政治,还不能进世界于大同,畀斯民以乐利,乃决定民生主义,与民族、民权并重。三民主义,于此完成。
义和团乱起,中国的时局,更形危急了。先生乃命史坚如入长江,和会党联络。郑士良在香港,设立机关招待。于是三合会、哥老会,都加入兴中会,革命的声势益壮。先生乃命史坚如入广州,郑士良入惠州;图谋举事。亦因事泄不克。此时风气转变,读书的人,赴外洋留学的颇多。以地近费省之故,尤唐集于日本。日本方面,革命的空气,颇形浓厚。先生乃以1905年赴日本,改兴中会为同盟会。设本部于东京。革命事业,到此才有中流以上人士参加。先生说:“到适时候,我才相信可以亲见革命的成功。”
中山先生字迹
同盟会成立后之革命运动
同盟会会员,各省人士都有。也有著书撰报,从事于宣传的。也有身入内地,从事于运动的。也有往来海外,从事于筹饷的。先生乃手订《方略》,分革命的程序为军法、约法、宪法三时期,以示进行的方针。此时风气既变,能接受革命之说的人渐多;而各学校的学生,和各地方的新军,传播尤速。人心既去,连清朝政府的武力,也要转而为革命军所利用了。
同盟会为革命的大本营,然非同盟会会员而从事于革命,或虽系同盟会会员,非受会中的命令,而自行策划举事的也颇多。革命的风潮,遂如风起泉涌。其中最振动一时的是1906年萍醴之役,此役为会员刘道一等所策划。清廷合湘、鄂、苏、赣四省的兵力,才把他打平。其明年,安徽候补道徐锡麟枪杀巡抚恩铭,占据军械局谋起事。此两役,虽均无成功,然清人提起革命党,已经谈虎色变了。1908年,革命党人在钦州起事。因接济不及,退入十万大山。旋袭据镇南关,亦因接济不及退出。明年,再从越边进攻,败清军于河口,直迫蒙自。这一年冬天,清德宗和西太后都死了。明年春,同盟会运动广州新军举事,未成。又明年,党人乃谋组选锋队500人,以为军队的领导。因事泄未克。这一役,党人力攻督署,事后觅得尸体的,共72人,都丛葬于黄花岗。事在3月29日。实为民族革命,留一个最悲壮的纪念。
【小结】
(一)孙中山先生是哪里人?生在什么年代的?
(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如何成立的?
(三)孙中山先生第一次举兵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
(四)何谓伦敦蒙难?
(五)孙中山先生最初组织的革命团体,名称为何?何时改作同盟会?为什么同盟会成立后,先生才相信及身可以看见革命的成功?
(六)试述革命方略的三时期。
(七)在辛亥革命以前,革命运动最著名的,是哪几次?
* * *
【注释】
[1] 就是现在的中山县,因纪念先生而改名的。
[2] 清同治五年(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