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羊皮卷(6)

时间:2021-04-0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奥格·曼狄诺 点击:

  迪恩将军被监禁三年后获得释放。一个新闻记者问他是什么在这期间支撑着他,将军回答说:“我从不感到有什么委屈,我从不抱怨自己,这让我尝到了生活的甘甜。”自卑对人的鞭打比什么都厉害。而我要说的是,自我抱怨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抱怨自己是自卑的主要原因。也许我们会从自我抱怨滑向自我贬低,导致自暴自弃,最后跌入自我毁灭的深渊。

  过度的自我抱怨打开了愧疚感的大门。一旦习惯于失败时自我抱怨,总归会有一天对别人的失败也抱怨自己。我就发现,很多妻子哭喊:“噢,都是我的错!”实际上明明是她丈夫的错。很多母亲在哭泣:“我哪儿没做好?”其实是孩子的失败造成了家里气氛的紧张。

  同样,自我抱怨关闭了自我发展的大门。在这扇关闭的门后可能是个性的磨灭,最终我们会陷入极度忧愁之中,好像一只小鹿被强光刺花了双眼,失去了勇气和活力,只好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人们常赞叹历经千载的长城绵延1800英里,穿过平原和沙漠,是座历史的丰碑。而我却认为它是中华民族失败的见证,是国家落后的见证。这道墙是一道障碍,在这道墙的后面,中国人某种程度上孤立了自己,与世界隔绝。自我抱怨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长城,每一块城砖都铭刻着自我攻击、自暴自弃、自我贬低。我们的“长城”就是用这样的砖头垒起来的,而终将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同家庭、朋友、社会是如此隔阂,最后陷入孤立的深渊。

第三块绊脚石是没有目标。威廉·孟宁格尔(1899~1966,美国心理学家)医生阐述到:每个人都该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该怎么走,随波逐流当然再容易不过。有的人上学好像是为了家族荣耀,有的人工作只是为了工资回报。他们没有自己的目标,一旦谁将了自己一军,就立马收拾残局,打道回府。而那些知道自己去哪儿,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人总能很好地利用环境,在前进路上不论遇到什么,他们都能灵活周转,向着目标更进一步。他们明白自己想干什么,也愿意作出努力。

  威廉·萨罗亚(1908-1981,美国戏剧家,短篇小说家)曾给我们创作过一个角色——“任性的”威利。他是《生命时光》一剧的主角,代表了一大群没有目标的人。威利对打弹子游戏有一种狂热,整出话剧中威利都在和机器较量。最后一幕中威利终于赢了,于是,彩灯齐闪,铃声大作,机器里还弹出一面美国国旗。威利立正敬礼,从调酒师那儿换了6枚硬币,自豪地大声说:“我肯定能赢它,我知道自个儿准行。”

  没有目标就够惨的了,而这样短浅的目标则更为糟糕。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存在“没有目标”的人,甚至就连“任性的”威利都有个目标——打败机器。威利的故事让人想起一只老狗如何吹嘘自己比天底下任何四条腿的动物跑得都快。老狗说着,它立刻追起了兔子,可不一会儿就落在后面。另一只狗嘲笑它,老狗却耸了耸肩说:“别忘了,兔子可是为了活命而跑的,我是为了好玩才跑的。”

  的确,有人把“好玩”当作自己生活的目标,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娱乐享受,往往花的还是别人的钱。实际上真正牺牲了的是他自己。在那些枯燥琐碎的小事上,他们浪费了自己的天赋,把精力当作盐随意洒在生活这块肉上,最后却发现生活已然失去味道。有的人同时瞄准好几个目标,浪费自己的智慧就像射击游戏中乱放空枪一样。他们还时不时夸大自己得到的一些华而不实的奖品,又喊又闹,忙得不亦乐乎。可真得到的又有什么呢?

  还有一些人,把目标设定在未来。像米考伯(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一家之主,总是积极乐观,总是捉襟见肘,而且还总是遭遇不幸)这些人总在期待奇迹的发生,形势的扭转。而与此同时却什么也不干,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他们要么目标太低,要么目标太高,反正就是没有正好适合他们的目标;就是有机会,事情也是他们不喜欢的,不愿干的。他们一直在等着天上掉馅饼,等着中大奖,于是变得头脑迟钝,身体臃肿;当机会来临时,他们又没准备,结果还是一场空。

  底特律《时报》的理查德·L?伊文斯说:我们在等待什么,没有几个人清楚,或者很少有人清楚,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坚持把时间浪费在漫长的等待上。于是青春逝去了,于是机遇溜走了,于是生命荒废了,这才发现一直在等待的怎么还不出现。我们什么时候才真正开始生活呢?什么时候才会意识到生命的急迫呢?日月流转,朝夕变换,我们的生活不是那过去的好时光,不是未来的乌托邦,而是现实本身。不论是令人振奋还是令人失望,不论是令人忙碌还是令人沮丧,这就是生活——不断流逝的生活,我们还等什么呢?

 但还需要小心:第四块绊脚石是制定错误目标。中国有个故事,有个人整天梦想得到金子,好多好多的金子,用也用不完。一天他走在大街上,两边是热闹的商店。他一眼看见了金店,走进去抓了一把金币就跑。官兵随即抓住了他,可是大惑不解:“你怎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抢劫?没看见周围还有这么多人吗?”“我谁也没看见,”犯人回答:“我只看见了金子。”一旦金子、荣誉、权力、职位在我们脑海里根深蒂固,那我们也会变得无法自拔。于是,不论在市场还是在家里,别人有什么需求,我们根本就想不到;更有甚者,对自己的需求也视而不见。那些公认的“成功人士”为绝望的失败感所困扰,他们的确把目光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并为此努力奋斗。但是结果却发现,这目标并不是自己灵魂所渴求的甘露,反而成了毁灭灵魂的毒药。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经过多年的挣扎,却发现,经过努力所得到的结果没有幸福可言。这种情况大多表现在人们对职业的感受上。就好比医生、律师、经理这些职业一度让人人羡慕,预示着成功和幸福;但是现在身处其中的人们却身心疲惫,苦恼、失落。等他到了五六十岁,想重新开始却已经为时太晚,已不可能从另一种生活方式中去寻找满足。当然偶然也会有几个人鼓足了勇气,从别人眼里的虚假成就中抽身退步,去寻找平静安详的生活。但是恐怕我们大多数人仍会陷入这不幸的成功之中无法自拔。不管满意与否,我们不得不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就算托尔斯泰放弃了爵位,回到了农庄,也不见得就完全获得了幸福和解脱。因为,我们从开头就有问题,多年的错误只会加剧恶性循环,再也别想另寻出路。

  不论是对职业还是家庭的选择,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年轻时作出的决定。不过决策者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劝告,因为他认为必须自己找出生活的真谛。可是,当他认识到幸福是什么,则为时已晚,不会再有改变的机会了。因此,要想早下决心,做出正确的抉择,就必须对自己非常坦诚、真挚、率直、严肃。可我们太多的人通常任由家人或者环境替我们做出决定,然后再为此感到遗憾。这就是恶性循环。

  菲利浦·布鲁克斯是一位著名律师,他讲过一个故事。有那么一个小伙子天天一边打瞌睡,一边应付单调枯燥的工作——“法律从业人员”。而其实他什么都没不干。这项职业对他毫无意义,令他无所作为。他之所以还赖着不走,是因为法律工作这个饭碗着实让人羡慕,令人尊敬。何况这是他们家族的传统职业,有那么一小撮人把他安排在了那儿,好让他在道德和职业上获得一些教育。可是,真要问问他究竟想干什么、喜欢干什么或者擅长干什么,他的回答也许是自己更适合当个木匠,做几把椅子,或者在铁匠铺里打铁。

  中国有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庄子在浦河边钓鱼,楚国的公子派了两个大臣去邀请他出任楚国的宰相。庄子没搭理他们,还是接着钓鱼。大臣们苦苦哀求,于是庄子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灵龟,国君把它的龟壳剥下,供奉在祭司的圣坛上,那么你们说,这只灵龟宁可死了,受人朝拜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塘里悠然自得呢?”“当然是拖着尾巴在泥塘里悠然自得啊!”两个大臣不假思索地回答。“那你们还不赶快走开?”庄子说:“我也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塘里悠然自得!”

第五块绊脚石是想找捷径。已故体育专栏作家阿科·沃尔德曾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在全国女子网球单打比赛中,16岁的莫林·康诺莉刚刚打败了顿丝·哈特。顿丝·哈特是温布尔敦网球公开赛的冠军,专家们评论她已经发挥出了最好的水平,但仍不是这个加州十几岁少女的对手。莫林直落两盘,轻松取胜。前温网冠军玛丽·哈德维克·哈尔走进餐厅,向莫林表示祝贺,而莫林却说:“玛丽,要是你30分钟内能准备好的话,我想和你再练练!”结果,她们几乎打了一个小时。第二天莫林又赢得了全国冠军。沃尔德评论说:“这个来自加州圣迭戈的小姑娘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在胜利的辉煌时刻她却说:‘我想再练练’。”

  电流通常会涌入电阻最小的电线,而灯泡发光恰恰依赖着电阻。我们很多人本能地选择了最容易、最快捷的道路,以求速成,到头来却发现根本没有点亮成功的灯泡。对于奋斗,眼下已经有太多太多的陈词滥调,我不想再?NFDA5?嗦。我要说的是,勤奋从来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享受,而是征服困难的挑战。而取得成功却能带给人们幸福快乐的享受。但是,没有勤奋就不可能有征服,不经过勤奋的征服,就没有真正的快乐。

  电阻最小的那根电线给予灯泡的亮光经常是昙花一现。走捷径常常让我们选择错误的目标,即使成功,也无法令人满意。我认识一个杂志的编辑,干得相当不错,可他总认为自己应该当个老师,这个想法15年来一直萦绕心头。但是要想教书,首先得拿一个硕士学位,然后从一个小学校,低职位、低工资做起,付出长久的努力。而他明明有写作和编辑的天赋,可以使他在杂志社如鱼得水,开创不错的局面,打开广阔的前途。于是他很明智地做出选择,成为备受重用的编辑,名声大振,受人尊敬。但是,他却很失落,没有感到成功的快乐。虽然他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但还是一个失败者。还有其他成功的捷径,其中之一是拒绝承认人们普遍遵循的诚实正直的道德准绳。我们当中许多发了横财的商人,如果当年选择的是一条更漫长的成功之路,保持了高尚正直的人格,那么今天他们不仅会一样富有,而且还会受到好评,享受无与伦比的幸福。然而,他们习惯了精明算计,重视短期效益,因为这样获利更快更多。但是有些捷径以道德沦丧为代价,完全玷污了成功的美好。那还能称得上成功吗?我们大多数人仍然把正直、高尚和喜悦、幸福紧密联系起来。精明、狡猾,甚至于不择手段、不顾道德所取得的成功,是建立在伤害大多数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基础之上的。那些无辜的人们是那么的善良单纯,就像巴纳姆(1810~1891,美国演员,1871年创立了自己的马戏团)所说:每分钟都有婴儿诞生,感谢上苍赋予孩子崇高正直的品质,正是在他们身上,让我们看到幸福的成功还没有被完全抹杀。

第六块绊脚石与第五块截然相反——专走长路。俗话说,回家的漫漫长路让人感到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就要到家的短暂一瞬却仿佛遥遥无期。也许回家如此,爱情也如此,而生活并非如此。有一天爱因斯坦在解释相对论的时候,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当小伙子和他热恋的姑娘在一起,一个小时就像一分钟;但让小伙子独自坐冷板凳,那一分钟就像一小时那么长。这些都只是人们的心理体验,而我们谈论的是铁一样的现实,而不是相对论。

  《圣经》评论家曾解释说,如果以色列人经过菲利比人的领地,只要十一天的跋涉就能到达上帝赐予的乐土。但上帝却让他们在旷野中几经周折,走了近四十年。上帝之所以不让以色列人走捷径,是因为上帝为了让这些习惯被奴役的人们逐渐自立,做好准备,享受他们最终获得的自由。可我们了解到的却是:离开埃及的整整一代人就那么惨死于旷野,他们花了那么长时间,期望抵达自己的乐土,最终可却未能如愿。

  有一度我经常为那些年近五六十岁突然去世的人们主持葬礼。这些人还正当壮年,就匆匆撒手人寰,他们本该好好计划如何运用自己辛苦挣来的财富,获得别人早就梦寐以求的东西,轻松享受自己奋斗得来的成就,谁知却……家人泪眼朦朦地叙述着他们艰辛的奋斗历程,如何挥洒汗水,对付麻烦,不懈努力,无私奉献,历经坎坷,即将实现自己的梦想时却离开了人世。实在是太可惜了!而我却想,他们为什么不早一点去实现梦想呢?早点停下为积累物质财富而奔波的脚步,早点充实自我,早点开始实现内心的渴望该多好。最长的路不一定是最好的回家之路。要是你跋涉得太久,漂泊得太远,那你就永远回不了家。

第七块绊脚石是忽视小事细节。麦金利总统曾讲过一个故事,也许故事本身是杜撰的,但却很能说明关注细节的问题。一次,麦金利为政府中一个重要的外交职位的人选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两个候选人一样出色,又都是他的老朋友,他实在难以取舍。这时候,他想起了一件小事,这帮助他做出了决定。那是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麦金利和朋友上了一辆公共汽车,他在车厢最后占了个座位。这时一同上车的还有一个上了年纪的洗衣妇,拎着一大篮衣服,举步维艰,只好在走道站着。尽管她年纪很大,满脸风霜,孤苦伶仃,也没有人同情给她让个座。麦金利的两位候选人之一,那时还很年轻,坐得离老妇人很近,却埋头在报纸堆里,有意装着看报纸,不去搭理老妇人。麦金利走过去,拎起装衣服的篮子,把老妇人让到自己的座位上。而那个朋友连眼睛都没抬一下,根本不在意发生了什么。而他不知道,正是自己这么点不经意的自私,让他日后无缘进驻向往已久的大使馆。一点小事就这么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道路。

顶一下
(1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