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Remi原生家庭的问题。 Remi的原生家庭其实就有着问题,他并不是很直观地能让观者感受得到这是一个有毒的家庭,而是明明大体正常却在有的地方总觉得不适。 母亲靠在Remi的身上,嘴里笑着:“我梦想有个好儿子,和另一个好儿子,或者说,甚至比我自己的儿子还好。”“我会永远在你身边,如果你配得上的话。” 在Remi和Leo打闹完的戏码中,Remi在洗澡,其母亲却要求不能锁门。 Remi表演乐器,是母亲期待的眼神和Remi不算高兴的神情交织。根据后面Leo因为同学说Remi爱好音乐而生气离开,可以推测Remi或许并不喜欢音乐,这种追求是母亲强加给他的。 这破碎的门把手不能确定是Remi的死因,但却在透露出这个家庭发生了什么的端倪。整部影片中,母亲的形象都是和蔼可亲的,观者很难见得有什么大的问题,却又能感觉出不对劲来,这其实也是大部分家庭的问题。 学校教育:孩童心理辅导的缺失 对于学校教育问题的展现最为直观的就是在Leo和Remi争执的戏码中,学校拉开了这两人后便再无下文,而为何的争执,矛盾与沟通也没有后续。在行车旅游中,Remi的缺席也并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紧接着的就是Remi的噩耗。在Remi死后,学校开办了缅怀的课程,但这种为时已晚的补救在安抚学生心理中仍然用处甚微。 社会教育: 从电影的语境来看,故事的发生是在现代欧洲,一个思想其实比较开放多元的国度。 回顾二者关系破裂的源头,其实是有关同性恋的谈论,从女孩们对此的言行,这并不是一个羞耻的东西,她们也并没有表现出歧视的态度。但这依然导致了一段亲密友谊的破裂。反思社会教育问题,在思想并未成熟的孩童阶段,“同性恋”相关的性教育是否真的完善,“同性恋”被熟知之后,“同性友谊”却被误解的现象也是一种教育缺陷。同时随着youtube网络媒介的传播,不恰当“早熟”现象尤为明显,而对此的教育缺失则是社会的责任。 纵观影片,其实每一个要点都很小,却每一个要点都起到了关键影响,这种各方施力导致的悲剧,最后将所有的愧疚压在了Leo的身上,在某种意义上,Leo也是受害者。 最开始是被影片前半段细腻的展现深深吸引了,还在想电影最后会怎么处理两个人的发展,没有想到最后是一种生死愧疚的呈现,最后单一重复的场景尽管很照应主人公的心里状态,但于我而言,还是有些陷于困顿了,视听语言还是一绝,和前作《女孩》都有展现隐微社会问题,人物内心为主的微妙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