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永恒的一瞬【给十九岁的我观后感】

时间:2023-01-16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Landy 点击:

  香港金像导演张婉婷的纪录片新作《给十九岁的我》缘起自对母校「英华女学校」的校舍重建记录。继《英华女儿的故事》(2010)后,2011年张婉婷应时任校长李石玉如邀请,计划纪录一群在2011年入学的「千禧世代」(约2000年出世)女学生,在6年中学生涯里经历半山区旧校舍、迁往深水埗临时校舍,再回到崭新校舍三阶段的成长过程,共同见证学校历史新一页。张婉婷已故男友,亦是香港著名导演罗启锐则担任本片的监制顾问。

永恒的一瞬【给十九岁的我观后感】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拍摄途中校舍工程的开支与进度远超想象,2011届新生从旧校舍搬到深水埗后,便只能在临时校舍完成中学生涯,意味着她们将无法经历校园变迁,这与校方最初的美好设想背道而驰。

  尚幸张婉婷团队並沒有放弃拍摄计划,应该说所谓「校舍重建」充其量只是作为促使她制作这部纪录片的一个动因,张婉婷密切关注的始终是镜头前的这批初入校园的女生,她们年幼时的纯真无邪,对未来充满抱负和幻想,随着学业和生活的变化慢慢领略复杂世情,在应试教育、追求梦想与家庭负担的拉扯和压力下愈发向现实低头的辛酸和无奈,这些内容都远远超出了单纯记录学校变迁的原初构想。

  得益于未能按时竣工的校舍重建,此一无人预料到的「意外」,张婉婷拍出了一部不仅关于五味杂陈的少女成长史,更是从侧面映照香港过去十年的急骤转变,感情真挚的纪实影像。

  张婉婷曾在接受访问时笑言,这次自己拍摄追踪的对象都是普通的女孩,那么能令观众感兴趣或产生共鸣的「故事」在哪里呢?原来当年团队先邀请50多位中一同学写信给十九岁的自己,亦即是电影开场被选中的受访者读信的内容,再从中选出30多位学生,由分组导演负责跟拍。

  不同的字迹反映女孩们的性格各异,有人立志当博物馆馆长、运动员、警察,甚或香港小姐,每一封书信均承载了女孩们背后的有趣故事。而张婉婷团队以此为出发点,除了为纪录片收集受访学生的学习、生活片段和素材之外,亦尝试着去了解香港年轻一代的真实想法,聆听她们在成长过程遭遇的迷茫与烦恼,并与她们逐渐建立起长期的友谊关系。

  到了拍摄第三年,团队筛选了最后12位少女,一直跟到2019年踏入大学校园的她们返回英华新校。最后由于篇幅问题,电影只能聚焦当中的6位,分别是:特立独行,经常逃学受人排挤的阿佘;幼时父母离异,在跟拍途中赴美与母亲团聚的香港小姐;热爱单车运动,在运动员梦想与繁重学业之间踌躇不前的马燕茹;担任学校风纪,渴望当警察的Madam;性格乐天单纯的阿雀;成绩优异,弟弟患有自闭症,心比天高却很顾家的阿Ling。除了这6位「主角」,导演也将其他一些有趣学生的生活点滴放进电影里,例如片中受全校大部分女生欢迎的「男神」,还有品学兼优班长Shirley。

  Shirley经常「包庇」上课睡觉的阿佘,张婉婷认为两人间的友谊很值得记录下来,因为「一个喜欢做很多奇怪的事,另一个是又乖读书又叻的学生,但她竟包庇一个性格与她相反的人」,也正是挚友Shirley不起眼的温暖举动,让自觉与其他学生格格不入,心情低落的阿佘「有多少少自信」,亦构成她对英华女校的美好回忆之一。

  外界对英华女学校的普遍印象是师生品学兼优,性格恭敬谦让,但是张婉婷镜头下的「英华女」没有固定形象,导演并非只选学习成绩拔尖、乖巧的同学当主角,片中既有担当学生会会长的「学霸」阿Ling、富有责任感的风纪队长Madam,又有穿着打扮与传统名校学生大相径庭的香港小姐,阿佘更是当着镜头面前抽烟,与男友卿卿我我,作风可谓相当大胆。

  又如运动健将马燕茹为了兼顾单车和学业,必须牺牲玩乐时间,要比其他人更加努力;性格单纯的阿雀随着成长也渐渐脱离父母的管教,而心思最复杂的阿Ling由一开始以考入剑桥为目标,到中四中五却不再想出国,只想读最赚钱的科目,放下个人梦想,毅然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张婉婷透过多面向的年轻女性群像,向我们表达青春的多样性:不是只有优秀学生的青春才是青春,天真的、叛逆的、热血的、平淡的青春时光同样值得被珍惜重视。

  在摄影机的「注视」下,师生关系理应是平等的,由学校提出的拍摄计划,并不意味着学校就能拥有被歌颂被美化的特权。如阿佘在影片开头就对着镜头直言讨厌母亲管束,之后对学校、学生间的流言蜚语深感不满。张婉婷更将其中一名势利的舞蹈教师对阿佘「令人难忘」的评语放入片中,同时也给予阿佘作出解释的机会,正如她在访谈中表示,「老师可以说话,学生也可以有平反的机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