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焦雄屏的视频 朴赞郁一贯影片风格:暴力** 分手的决心灵感来源:1945《相见恨晚》,瑞典小说,《雾》 朴海日是韩国James Stewart,两部电影同一个故事:警察查案,监看一个女性,警察爱上被监看的女人。
《迷魂记》:表面悬疑,导演用独特的美学手法和Dolly Zoom技巧、色彩、美术、剪接、镜头运动、喜剧结构,将观众深入到抽象复杂的心理层面,指向性别对立、控制欲的偏差,后设电影观看和观众心理的隐喻。 相似的地方: 1.故事架构相似 前半部都是以一个被监看的女子为主,但后半部她有改变了面貌重新出现,主角都背负着罪恶感。 2.重视“看” 希区柯克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偷窥主题,关乎心理学的执迷、女性主义、注视、男性注视、隐喻电影观众。 在《迷魂记》中,希区柯克把看的人和被看的人放在同一个画面中间。 看的动作面临问题,他们看不明白,又会被自己的想象和虚像所误导,或者根本有认知上的障碍,迷魂记片头给出大特写的眼睛,利用动画旋出昏晕的电脑几何图形,符合主角恐高的晕眩感,看的动作具有虚幻性,在噩梦中,让梦境和现实难以分清,而在电影中则成为关键,因为男主角认不清现实,令自己混淆在悬疑之中。《分手》强调男主的眼睛有问题,他相信证据,却又常常被证据误导,他以为自己在监看汤唯,而汤唯完全知道他在监看她,甚至反过来看他,拍车里的睡姿,做给他要的证据,而“看”这个动作尤其经过现代科技,如手机、监控的摄影、审讯的记录、照片、录音、智能手表、翻译机、X光,都往往尤其虚幻性。 看不清楚表现在《分手》中,就是“迷雾”。反复出现的流行歌曲、山边海边的雾气、说不清楚的颜色都增加了真实的暧昧性。当电影中,暧昧消除,真实显现的时候,就是导致他们分离或死亡悲剧的时刻。 2.颜色(次文本) 《迷魂记》中女主和绿色关系密切,她开绿色的车,戴绿色的围巾,背景的绿光都象征着虚无缥缈,迷惑着男主。 相对的是男主为红色,红色大门,他从旧金山的港湾的绿色水中将女子救起来,自己也换了绿色的衣服,沙发上绿色的靠垫,而女子则穿上红色睡袍,颜色交换有寓意。 《分手》也如此,汤唯完全以蓝色为主,背景环境是蓝绿的光线,男主的情感也与此有关,他常常笼罩在绿光中,带着神秘、鬼魅的颜色,而汤唯夹杂着两种颜色,汤唯家的壁纸蓝绿相间。 汤唯和男主热恋,雨中游古庙,建筑的蓝色以汤唯为主,其中栏杆、窗户、雨伞、门和背景的山都是蓝色。 希区柯克电影里面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便是对高度的恐惧,《迷魂记》中主角的恐高症和晕眩感是全片的焦点,他的焦虑、无力感和错误的认知都是因为恐高。 朴赞郁进一步把山海变成更大的隐喻,电影起于山,终于海,山是绿色的,海是蓝色的,最终都导向死亡。 3.shot reverse shot 、反拍镜头,开车追踪,开车回旋的方式仿佛电影中间的漩涡,发髻、花束、梦里跌落的意象。 4.两个人手铐靠在一起的亲密性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也是重点。 5.屋顶追逐戏 6.希区柯克的double主题——一个人的两种面貌,或者像《迷魂记》中多个角色。希区柯克用画框勾勒假的Mafeleine的平面虚幻性,而《分手》前后的汤唯和镜子中间反映出来不同的层面,镜像分割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