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被侮辱被损害的灵魂(4)

时间:2023-04-15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耿立 点击:


    武训还十分关心义学里学生的读书情况,时不时来探视一下,对勤于教事的塾师,武训常常叩跪感谢;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他则是下跪泣劝:

    “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一天清晨,学生都已到齐,塾师却尚未起床。武训悄悄地走进塾师的卧房,不声不响地跪在床前不住地流泪。塾师醒来后,武训说:“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还有一位塾师请假回家,逾期不归。武训步行六十华里赶到塾师家,孤身等候在门外一个通宵。塾师羞愧万分,再不敢超过期限。师生们感动于武训的真挚诚恳,没有一人再有一刻的疏忽怠慢,学风甚好,教学随之而相长。

    时任山东巡抚的张曜听说武训的义行,特地召见之。武训衣衫褴褛地步行到济南府。会面时,武训一面和张巡抚侃侃而谈,一面不断地捻着线头。他的率真、纯朴令巡抚大为感动,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二百两,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这本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但是在钦差面前,武训却不愿意下跪谢恩,也不愿意穿黄马褂,说:“义学正,不用封,黄马褂,没有用。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当“乐善好施”的牌坊为他建成之时,若发狂一般不肯向皇上下跪谢恩!

    他冲进校舍,对着孩子大声喊:“你们记牢了,将来长大,千万别忘了咱庄稼人!”

    光绪十六年(1890年),武训资助了证和尚二百三十吊钱,又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

    光绪十九年(1893年),武训搜集与购买了大量的有益图书,建起了读书会,专供没有钱买书的人自由借阅。有时他还携带图书到村镇的集市庙会上巡回展览,供乡亲们阅读。还大量翻印浅显的学习文章和书籍,免费散发给农民。同一年,朝廷官员,学部侍郎裕德到山东视察,武训在大街上拦轿募款。

    裕德捐给他两百两银子。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武训花了3000吊钱于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取名“御史巷义塾”。

    武训长年苦行,至此耗干了精神,当年五月,武训得了重病。他住在义塾里休养,躺在屋檐下边,不肯占用一间房子。最初几天他不吃饭也不吃药,每天只喝几口开水。据说,只要听见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他那病弱的脸上就有着无限愉快的神情。

    光绪二十二年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武训含笑离开了世界,享年59岁。出殡之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遵照武训遗嘱归葬于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的东侧,漆黑的棺材是一个乡绅捐出的上好的楠木,棺材上了十八遍漆,到了归葬那天,鸡才叫三遍,人们就早早行动,在武训的棺材钱祭拜上香,那天漫天开始飞舞的是铜钱样的纸钱,如凌空舞动的雪花,这是光绪二十二年的春天的雪,只为一个圣徒的灵魂而落。

    雪下着,天地一片素孝。

    “起……”执事高喊,面容肃穆。霎时,哭声一片。

    “啪!”

    瓦盆四分五裂。武训没有儿子,但很多的学生在给武训摔送老的瓦盆,十六个杠夫低低喊声加劲,一具灵柩缓缓离地,载着武训的灵柩要回家了,吹鼓手吹响两把长号,凄凉高亢的乐声冲天而起,鼓乐喧天。

    执事扬手,一叠纸钱飞到半空,在最高处随即散开,漫天飞舞,又与雪花一起纷纷扬扬地下落。

    那些乡绅和义学的孩子们打着招魂幡,抱着灵牌、冥器、花圈、挽联、僧道、孝属、亲友,一行人浩浩荡荡护送着武训回家。

    吹打仪仗引来沿途的村镇围观,人们知道是武训先生,也自觉加入送葬的队列,那天哭声是一切的言语,队伍渐渐变得庞大而蜿蜒,有十里地。

    “张庄赏钱四十吊!”执事高喊。

    全体杠夫整齐划一地随声应和:“哎!四十吊!”

    “李村赏钱六十吊!”执事高喊。

    全体杠夫整齐划一地随声应和:“哎!六十吊!”凡是经过的村庄,大家都拿出赏钱送武训一程,经过路口、河边、桥梁、井台、祠庙时,纸钱都会扬起,又悠悠落下。沿途六十里各村民众自发设奠路祭,自动送殡者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这就是最后的武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