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时间:2023-07-0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吕思勉 点击: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全文在线阅读) >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魏晋来之学风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经学、玄学、佛学,同时并行的时代。因为两汉的儒者,泥古太甚了,所以激成一种喜欢探求原理的趋向,而形成所谓玄学,第二编第八章中,业经说过了。玄学的思想,自然和佛教接近的,所以东汉以后,佛学渐次昌明。然而在中国社会上,素占思想重心的儒学,自然还保存其相当的位置。

两汉的儒学,有今古文之分,第二编第四章中,也业经说过了。今古文之学,本来是各守专门的。[1]到汉魏之世,郑玄、王肃辈出,才杂糅今古文,以意去取。自此以后,两汉专门传授的统绪,渐渐的失传了。郑玄在当时,是很负盛名的。而王肃是晋武帝的外祖,他的著述,在晋初也颇占势力。从此以后,经学界今古文之争,一变而为郑王之争。王肃这个人,颇有作伪的嫌疑。因为东晋时,有一部号称孔安国传的《尚书》出现。其中经文,有一部分是假的,注则全部是假的;而其说法,和王肃的说法相同之故。[2]这许多,都是后来的人,考据出来的,在当时的人,则并不知道。当时儒家的思想,大抵不免于琐碎。因为经是不能直接解释的,总得根据前人的注。前人的注,自然有不完全处,不明白处,有待补充解释;于是更为前人的注作注,是为义疏之学。南北朝的经学,可以说极大部分,是给义疏之学所充塞的。当时的儒者,是喜欢考据事实,而不甚问其所以然的。承汉代泥古的学风之后,一切事情的办法,都要以古礼为根据,所以治“三礼”[3]之风极盛。礼在古代社会里,自然是生活的轨范。到后世,社会的生活变了,如何还可拘守?如此,自然要激起有思想的人的反抗,都走向玄学、佛学的路上去了。[4]

玄学是混合儒道两家的思想的。他们所注重的书,是《易经》和《老子》、《庄子》。所考究辩论的,大概都是哲学上的问题。至于佛学,则初输入时,都是些小乘之说。信他的人,亦大抵是宗教上的信仰。公元4世纪之末,大乘经典,开始流行。从此以后,佛教的哲学,就日盛一日。[5]佛学盛行之后,自然有将他和中国固有的思想相比较的。于是有人主张佛学和儒道,两家之学,名异而实同。也有人主张根本上不能兼容的。彼此辩论之说亦不少。

当时虽在丧乱之际,讲学之风亦颇盛行。有名的经学大师,门徒往往至于千百。他们或者公开讲演,或者集众辩论。辩论之际,也是很激烈的。[6]讲玄学、佛学的人,亦有此种风气。有学问的君主,如梁武帝、陈武帝等,亦时时聚集群臣,亲临讲会,他们所讲论的话,编纂成书的也不少。[7]

隋唐之经学

到隋唐之世,风气又一变了。此时义疏之学,派别繁多,就是专门研究的人,亦不能尽通。谨愿之士,都苦其琐碎;浮夸的人,则借此自炫。义疏之学到此,就有加以整理的必要。而当东晋南北朝之世,南北治经的风气,亦有不同。北方是谨守汉人旧说的,南方则王肃一派之学颇盛。晋以后人的说经,又颇有杂以玄学的。隋朝统一以后,论政治是南并于北,论经学则北并于南。唐太宗时,命隋朝的宿儒孔颖达等纂修《正义》。至高宗时,又加订正颁行。所取的都是南方之说。隋唐之世,是文艺盛而经学衰的。唐代读经的人,大抵是为应科举起见。既有官纂之本,别种书,注意的人就少了,而南北分离的经学,至此遂告统一。

论文学,唐代却是一个大改革的时期。汉代的散文,本来和口语接近。东汉以后,渐变而崇尚偶俪,遂成所谓骈文。所谓骈文,其初不过是句调求其整齐,措辞求其美丽。这不过是就散文加以修饰,原非截然异物。到后来,修饰之风,愈趋愈甚。一句句都要对起来,再加以要用许多辞藻来涂泽。说一件事情,不是直说的,而要用古事来比附。如此,就和口语相去日远,寝至不能达意了。当时这种文字,称之为文;其实际应用的,则称为笔。笔使用俗语,比较多些;也不大用辞藻涂泽、古事比附。然而其句调的要求整齐,还是一样。这也是和口语不合的,所以也不能达意。文字的浮靡,乃后起之弊,在古代,本来不是如此的。浮靡既甚,就有人要想返之于古。这种风气,南北朝的末年,已经有了,到隋朝而更甚。然而不知道用古人说话的法子来说现代人的话,所做的文章,简直是说的古话。那其不能适用,和将辞藻涂泽、古事比附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