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渐暗了下来,电影队的人驮着大机器开始组装。一会儿,有个工作人员对着大喇叭喊了两句话:“大家注意啦,现在放电影啦!”
那天晚上放映的是老片《铁道游击队》,但查海生是第一次看这部影片,他以前看过这个故事的连环画,基本情节他记得一清二楚。
所以当这部电影上映后,故事情节并没有引起他过多的兴趣。
但是电影中的火车却吸引住了查海生,当故事情节中的火车呜呜叫着从铁道上驶过时,他一时竟忘乎所以,激动地对边上的人叫道:“看见了吗?那就是大火车!”
“我哪天也要坐大火车去北京了,哦,哦……”
周围的人看他那股傻兴奋劲儿,都笑了起来。
事实上,这个落后闭塞的村子还真没有几个人看过真火车,别说坐火车了。
查海生将成为查湾村乘坐火车的第一人!
终于要离开生他养他的查湾村了。谁都有点舍不得。
妈妈东借西凑了三十元钱,让儿子带上。出门在外,做什么都要花钱。妈妈对他说,钱不够,来信就再寄过去。
为了安全起见,细心的妈妈把钱装进儿子内衣口袋,用线缝住了袋口,她让查海生到了北京的住处再拆下来。
三十元钱,对于查海生家,这是个不小的数目。
这是有生以来头一遭出远门,第一次去安庆,比安庆更大的城市是合肥,在合肥还要换火车去更大的城市———首都北京。
他生活的环境将发生巨大的转变。这是一个农村娃儿怀着对知识的渴望与人生理想的追求,从落后的刀耕火种的乡土文明跨越现代都市文明,从朴实无华的封闭思想到繁华复杂的圆滑处世,查海生能经得起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吗?
查海生可没有想这么多,十五岁的他还是个小孩子啊!
当他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终于从母亲的眼睛里流出,母亲不能自已。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还这么小,她怎能不担心呢?
她担心她的儿子一个人怎么生活:衣服脏了,怎么洗;生病了,怎么办;万一被人欺侮了,找谁去?
母亲想得太多,她想得越多,就越加伤心。
她实在舍不得她的心肝儿子。
村子里的一些人闻讯查海生要走的消息后,都来为他送行。由于查家经济上极度拮据,为了少花路费钱,查海生的父母亲不能同时送儿子去合肥,最后,只好由查振全独自送儿子到合肥。到达合肥火车站后,查海生将一个人乘火车抵达北京。
在查湾村口,母亲泪流满面。查海生依依不舍地向她挥手告别。
走了。十五年的养育情,可爱的查湾村!
我就要出发去远行。
父亲把他送到合肥火车站,买好票。简单嘱咐了几句,等火车开的时候,他仍然站在站台口,一动不动。
父亲有些老了。但他仍然是查海生心目中的一座山,一座伟岸大山。
父亲的背影终于随着火车的缓缓开动留进了他的记忆深处。这是难忘的一刻。
查海生坐在火车上,新奇的心理使他对火车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真是不可思议。火车比汽车复杂多了,车上的东西一应尽有,这么庞大的家伙开动起来,人坐在上面一点儿也不晃荡,而且速度很快,这在以前他都不敢想像,而现在,他一概体验到了。他能不激动吗?
南方的乡村、屋舍、田野一一被抛到身后,进入了华北平原———在中学地理名词上飞快奔驰。北国风光,与南方的家乡差异很大。北方的麦地大得怕人,成片相连,这在地处丘陵地区的家乡很难寻觅。
那么多的麦子收割下来,将是多么大的一种幸福啊。想想自家一年也吃不上几顿面条的情景,查海生不禁感慨万分。
他萌动了一个想法,要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信告诉父母和弟弟们,让他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与惊奇!
火车运行了很长时间,到了终点站———北京站。等候在出站口的北京大学的同学们举起了迎候的牌子,查海生拎着行李包(他大部分行李已由合肥托运到北京大学)走到迎接他的同学前,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做了简单的介绍后,便由北大的同学们把他领到了学校。
一 初来乍到(图)
海子在北大未名湖畔
梦中的燕园!
北大,这个令无数高考学子望尘莫及的名字。
她的“民主与科学”,她的“兼容并包”,她的一切治学精神,都是其他高校不能拥有的。这种精神名扬四海,播撒全球。
刚开始的校史教育,他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因为,这里有着无数令人尊敬的名字!
朱光潜,查海生的另一位安庆老乡,身材矮小的他,在中国美学界可谓首屈一指,光一部《西方美学史》,就足以使他的名字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查海生和他的同学每次从图书馆回宿舍时,总会看到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墙角的青石板上,朝着过路的人微笑致意,他是那么的善良。查海生觉得他很奇怪,为什么老是朝着别人笑?
后来打听到他的名字———朱光潜,着实让查海生吓了一大跳。
查海生没有想到这位写过鸿篇巨制的大师级学者就在自己身边。原来,朱先生对人一向都有绅士风度,十分友善,对待年青人更是如此!因为他拥有一颗圣洁的童心。
查海生和新来燕园的同学一样,都听说过朱先生人格力量的伟大:他几乎周济过任何一个因经济困难而向他求助的学生!他给家境贫寒的学生购买火车票的事,路人皆知,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陋,每天几乎都是粗茶淡饭。
大师就是大师。
季羡林,学识贯通中西,学富五车,也是北大的一代风范,一代宗师!
还有他万分景仰的胡适、鲁迅、蔡元培……
京城的大街小巷,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悠久的人文历史地理给初来乍到的查海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北方人的饮食以面为主,这使得从小生长在南方以吃米饭为主的查海生不太习惯。但在学校食堂里,米饭供应还算正常,那些南方的同学每天都排起长龙在米饭供应窗口,北方同学很不明白。南方同学也是如此,那些北方同学天天吃馒头怎么受得了?
他给家里写了第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弟弟们,我很想念你们,我喜欢上这座古老的大都市。大都市的繁荣美景是你们不能想像的。
刚来的时候,我忙着注册。注册好学籍,一时竟找不着自己的行李,这可把我急坏啦,多亏了我的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好心同学们和我的辅导员老师,得知情况后,都帮着我寻找。找到行李后,又帮我背回宿舍,他们看我小,帮我安置,一切都井井有条。
我的同学都很有素质,对我这个来自乡下的同学一点也不嫌弃,在生活上、学习上处处帮助照顾我,我和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都快成为一家人了。
北大是所名不虚传的大学,我在这里生活、学习得很愉快。
......
请爸爸、妈妈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努力,为你们争气。
请你们保重身体。
儿子:查海生
二 我就是最可爱的冬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查海生在班级中,年龄最小,个头也不高,一副天真可爱的娃娃模样,很惹人喜欢。特别是他讲怀宁方言的时候,“L”和“N”分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同学们都喜欢学着他讲话。
当然这是一种善意的学舌,大家在相互逗着玩,查海生也会学其他同学的河南话、四川话等其他方言的发音。
不久后,有位同学给他取了个好听的外号———冬子。原因是有一天那位同学在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时,发现剧中的主角长得颇像同班的查海生同学。
“冬子”便成了同学们对查海生的昵称,查海生也接受了这个好听、乖巧的称呼。实际上,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可爱的外号。
冬子学习很勤奋,他明显感受到了北大那种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浑厚的文化底蕴。北大是张大温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里,经过辛勤耕耘,一定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终结硕果。
冬子学的专业是法律学。关于“法律”一词,他只是从中学政治课本中略知一二。
老师向他和他的同学们解释了法律学的意义。
法律学专业的学生,意味着要以法律为业,意味着将来从事法律教学和研究的工作,也就意味着他们将来从事律师、法官等与法律相关的一切职业。
这样的专业是查海生和他的同学们毕业后谋生的饭碗,这个饭碗能够使他们安身立命,而且赋予其神圣的涵义。
从事这样一种职业的人,不但要有大量的、全面的知识储备,熟知和了解法律、法规方方面面的内容,再一个就是要有理性的分析能力、客观的公正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现在,查海生知道了,他学的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法律与每个人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一致,它体现的是生活中一切规则与不规则的现象运动,和谐与不和谐的冲突。而他们要在不均衡的因素中找到制衡点,缔造属于人类生存生活的美好秩序。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人生的悲欢离合、家长里短等诸多难题都与法律有关。
查海生不会想到他学的专业竟有那么多的名堂。仅从学校发给他们一本本厚厚的教科书就能知道法律学的复杂性。
查海生知道,他必须用心学好每一门必修课和选修课,每门功课成绩都要合格,这样,四年后,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凭“两证”分配工作。
紧张忙碌的大学生活带给查海生的是另一种感觉,但他不久后便融进这种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中。
北大七九级学生都是那些学习上的楷模。恢复高考制度才三年,同班的有些同学却为此奋斗了八、九、十来年考进来,基本功都很深厚,他们也格外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尤其像北大这样全国数一数二的名牌大学,机会更是难得。
也不知道那些人哪儿来的这么大的学习热情与不竭的精神动力,好像要把整个北大的知识吸干。
孔老夫子“不耻下问”在这里体现得特别真实。
查海生生性腼腆,不敢用他的怀宁话和老师当面交流,遇到难题时,总是请教那些年长的同班同学,或者通过递纸条子间接地请教任课老师。只是他的英语成绩总是提高不上来,原因是他那些乡村英语教师教给他的是一些不准确的发音方法,即使就是这些不标准的发音,老师说得也很少,口语课几乎从来没有开过。在大学上英语课时,他听老师的讲话非常吃力,害怕老师点到他的名字让他用英语回答问题。越是这样想,他的头就低得越低,而他的名字被老师点到的频率似乎越高。
冬子急了。
他的一举一动,逃脱不了辅导员的眼光。
辅导员老师召集到他同宿舍的同学,让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互相练习英语发音,互相改正不足的地方。
于是,在查海生的宿舍,每天晚上大家临睡前都你一句、我一句的用英语对话。冬子当然也参与其中。
冬子讲得不好,但有高手帮他纠正。
学校每个月补发的生活费,顶多只能维持半个多月的生活,剩下的半个月生活费,靠父亲每个月寄给他。
父亲每个月寄给他十元钱作为生活补贴。这是父亲呕心沥血,每晚挑灯夜战为乡亲们加工衣服而得到的额外收入。
对于这辛酸的十元钱,查海生格外珍惜,除了用于购买日常的生活用品和吃饭花销外,他几乎不买其他的东西。偶尔也会到书店买一两本爱不释手的书,这些书不外乎哲学、美学一类的或者世界名著。
查海生对待自己的书,十分珍惜。他是个有洁癖的人,从不在书上信手涂鸦。顶多在书的扉页上签个名字或盖上印有“查海生”的小私章。
买书需要花钱,查海生哪来更多的钱?北大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在中国的大学中也是首屈一指的,里面各种古今中外的书籍应有尽有,毛泽东在解放后也多次来此借书。毛泽东的借书证被编为第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