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颇具争议,常常被一些卫道者抨击。可却是余三十来年执教生涯的真实感受。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存在着许多的对立统一。可哪些应该对立,哪些应该统一。却很少有人说得明白。此文也不探讨那些“该与不该”,非教育届的朋友看个乐子,业届朋友若觉得有些许参考价值,就捉摸捉摸。若能对朋友们的工作有所帮助,也不枉余三十来年的执教辛酸。 余“气势”一说,与当今盛行的被特色了的“师生平等”观念相矛盾。国人对于平等,就象对于自由一样,缺乏理性的认识。平等并非形式上的高度一致,而是人与人之间人格、机遇上的公平待遇。许多业届同仁在现实工作中,必定常常遇到有些老师在学生面前就象有瘆人毛似的,学生一见其就乖巧地顺从。可是有些老师,本来学生挺安静的,一遇到其就兴奋得难以控制。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就是一种心理较量。你征服不了学生,学生也就不“亲其师,而信其道”了。今天就与业届同仁们谈谈征服学生的“势”。从物理学上讲,“势”必须有高度优势。老师之于学生,光有学识上的优势还不够,要想让学识上的优势作用于学生,还必须具有伦理与心理上的优势。所谓“伦理”上的优势,就是客观存在。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个道理。当今理念把与学生沟通逻辑曲解为了“平等”,说什么师生要象兄弟姐妹一样。纯属屁话,爹就是爹,怎么能与爹称兄道弟呢!一但这种伦理上的优势被破坏,再想让学识上的优势有效地作用于学生就十分困难了。其实,“与学生要象兄弟姐妹一样”只是种比喻,指扫除学生与执教者之间的代沟,打开学生的心扉,洞晓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这种效果,可以通过感情交流来实现。并非不要“纲常”。当一个孩子对老师失去敬畏长辈般的情感时,教育尤其是面对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 为什么说“可能”呢,因为根据教育对象的素质差别,“折扣”幅度是有着显明差别的。一般重点校,重点班里的“高素质”的孩子,这种折扣不会十分显著。可是面对绝大多数重点校里的普通班与数量众多的普通校里的孩子,这种“失势”就后果严重了。 维系老师对于学生的这种“势”虽没有什么固定的原则,但也并非没有规律。下面首先说说针对非特定学生群体的一些做法。平日里,老师对于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势。所谓身教胜于言教,为师者还是有必要讲点“师道尊严”的。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端庄严肃。和蔼可亲可以,但不能滑稽。所以在校园里(包括在办公室),言谈举止都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影响。古语讲,宁可湿衣不可乱步。意思是说,当老师的,即便是在雨中,也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形象,不能把狼狈的一面透露给学生。 一次笔者的学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结果中途下起了大雨,学生们产生骚动。然而可最可悲的是在场老师们大多都狼狈地抢伞避雨,主持会议的老师慌乱地允许学生从教学楼唯一打开的一个小后门回教室。上千个学生,一个只能容两三个学生并排入楼的小后门。除笔者所执教的八个班学生外,都纷纷拥挤到入楼的小后门前…… 笔者拒绝了学生递上来一把伞,笔直地站在自己的学生们面前。许多站起来的学生见状,慢慢地坐下。笔者指着身后的小门说:“现在大家挤过去能进去吗?既然进不去,是狼狈地挤在门前淋雨,还象老师这样享受一下这(指着天)大自然的恩赐?”下面几百个学生慌乱情绪一扫而光,挺起了胸膛稳稳地坐在自己的凳子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