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
“否泰咸恒损益既济未济,此八卦首尾皆是一义。如咸皆是感动之义之类。咸内卦艮,止也,何以皆说动?”曰:“艮虽是止,然咸有交感之义,都是要动,所以都说动。卦体虽是动,然才动便不吉。动之所以不吉者,以内卦属艮也。”僩。
咸就人身取象,看来便也是有些取象说。咸上一画如人口,中三画有腹背之象,下有人脚之象。艮就人身取象,便也似如此。上一阳画有头之象,中二阴有口之象,所以“艮其辅”,于五爻言之。内卦以下亦有足象。砺。
问:“本义以为柔上刚下,乃自旅来。旅之六五,上而为咸之上六;旅之上九,下而为咸之九五,此谓‘柔上刚下’,与程传不同。”先生问:“所以不同,何也?”铢曰:“易中自有卦变耳。”曰:“须知程子说有不通处,必着如卦变说,方见得下落。此等处,当录出看。”铢。
“山上有泽,咸”,当如伊川说,水润土燥,有受之义。又曰:“上若不虚,如何受得?”又曰:“上兑下艮,兑上缺,有泽口之象;兑下二阳画,有泽底之象;艮上一画阳,有土之象;下二阴画中虚,便是渗水之象。”砺。
问:“‘君子以虚受人’,伊川注云:‘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以量,莫是要着意容之否?”曰:“非也。以量者,乃是随我量之大小以容人,便是不虚了。”又问:“‘贞吉悔亡’,易传云:‘贞者,虚中无我之谓’;本义云:‘贞者,正而固。’不同,何也?”曰:“某寻常解经,只要依训诂说字。如‘贞’字作‘正而固’,仔细玩索,自有滋味。若晓得正而固,则虚中无我亦在里面。”又问:“‘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莫是此感彼应,憧憧是添一个心否?”曰:“往来固是感应。憧憧,是一心方欲感他,一心又欲他来应。如正其义,便欲谋其利;明其道,便欲计其功。又如赤子入井之时,此心方怵惕要去救他,又欲他父母道我好,这便是憧憧底病。”僩。
厚之问“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曰:“往来自不妨,天地间自是往来不绝。只不合着憧憧了,便是私意。”德明录云:“如暑往寒来,日往月来,皆是常理。只着个‘憧憧’字,便闹了。”又问:“明道云:‘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如何?”曰:“‘廓然大公’,便不是‘憧憧’;‘物来顺应’,便不是‘朋从尔思’。此只是‘比而不周,周而不比’之意。这一段,旧看易惑人,近来看得节目极分明。”可学。
往来是感应合当底,憧憧是私。感应自是当有,只是不当私感应耳。渊。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圣人未尝不教人思,只是不可憧憧,这便是私了。感应自有个自然底道理,何必思他?若是义理,却不可不思。渊。
问:“咸传之九四,说虚心贞一处,全似敬。”曰:“盖尝有语曰:‘敬,心之贞也。’”方。
易传言感应之理,咸九四尽矣。方。
问:“伊川解屈伸往来一段,以屈伸为感应。屈伸之与感应若不相似,何也?”曰:“屈则感伸,伸则感屈,自然之理也。今以鼻息观之:出则必入,出感入也;入则必出,入感出也,故曰:‘感则有应,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屈伸非感应而何?”洽。
或问易传说感应之理,曰:“如日往则感得那月来,月往则感得那日来;寒往则感得那暑来,暑往则感得那寒来。一感一应,一往一来,其理无穷。感应之理是如此。”曰:“此以感应之理言之,非有情者。”云:“‘有动皆为感’,似以有情者言。”曰:“父慈,则感得那子愈孝;子孝,则感得那父愈慈,其理亦只一般。”文蔚。
“周易传‘有感必有应’,是如何?”曰:“凡在天地间,无非感应之理,造化与人事皆是。且如雨旸,雨不成只管雨,便感得个旸出来;旸不成只管旸,旸已是应处,又感得雨来。是‘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寒暑昼夜,无非此理。如人夜睡,不成只管睡至晓,须着起来;一日运动,向晦亦须常息。凡一死一生,一出一入,一往一来,一语一默,皆是感应。中人之性,半善半恶,有善则有恶。古今天下,一盛必有一衰。圣人在上,兢兢业业,必日保治。及到衰废,自是整顿不起;终不成一向如此,必有兴起时节。唐贞观之治,可谓甚盛。至中间武后出来作坏一番,自恁地塌塌底去。至五代,衰微极矣!国之纪纲,国之人才,举无一足恃。一旦圣人勃兴,转动一世,天地为之豁开!仁宗时,天下称太平,眼虽不得见,想见是太平。然当时灾异亦数有之,所以驯至后来之变,亦是感应之常如此。”又问:“感应之理,于学者工夫有用处否?”曰:“此理无乎不在,如何学者用不得?‘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亦是这道理。研精义理于内,所以致用于外;利用安身于外,所以崇德于内。横渠此处说得更好:‘“精义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养吾内。’此几句亲切,正学者用功处。”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