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正能量(3)
时间:2022-12-3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王保蘅 点击:
次
在文章中他还说到一件事:当他把其他工作推掉,开始着手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心一直定不下来,他差点放弃一直引以为荣的教授尊严。最后,他强迫自己只去想下一个段落应该怎么写,而不是下一页要怎么写,当然更不是下一章。整整6个月的时间,除了一段一段不停地写之外,他什么事情也没做,结果居然写成了。
在文章发表的几年之前,西华·莱德接了一件每天写一个广播剧本的差事,写到最后竟然一共写了2000个,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目。如果当时他签了一张“写作2000个剧本”的合同,一定会被这个庞大的数目吓倒,甚至会把它推掉。好在只是写一个剧本,接着又写一个,就这样日积月累写出了这么多。
“坚持走完下一里路”的原则不仅对西华·莱德很有用,对每个人都很有用。一个人的人生中一定有过很多类似的境遇,或许它不会像西华·莱德先生在战场附近遇到的麻烦那样攸关生死,但是无疑都需要你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地去做一件事。如果一个人不想在“雨林中睡觉”,那么就必须坚定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进,就算丢了鞋子,伤了脚,也要在烂泥中坚定地走下去!
因此,当一个人确定了一个目标之后,就要向着目标一点一点地靠近,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这样才能让自己积累到超强的正能量,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
由此可见,想要取得成功一定要有恒心,每天都比昨天做得更好一些,学得更多一些,就能够离成功更近一些。每天进步一点,离成功就更近一点。清华正是以这样的态度,每天都在不断地努力,所以才会走向辉煌,成就清华的赫赫威名。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唯一捷径
清华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拥有无数的荣耀。这是因为,每一个清华人都清楚地认识到,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不懈努力、持之以恒。他们用行动告诉人们,成功是需要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够达到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一个人沿着一条道路行走时,想要到达终点就必须尝试用各种方法向终点靠近。可以步行,也可以骑马,使用的方法不同决定的只是成功的快慢。如果一个人骑着高头大马,在这条路上走走停停,那么就算别人步行前进,总有一天也会超越骑马的人,率先到达终点。
在抗日战争时期,战争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北方大片故土沦陷,很多学校都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中国最顶尖的三所学校清华、北大、南开决定联合西迁组成联合大学,也就是后来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传奇: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在西南边陲之地——云南,于短短8年的时间中培育、凝聚了一大批中国近代史上最顶尖的人才,它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最精华的一部分。随意翻开联大师生名录就能够发现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来,比如陈寅恪、吴大猷、钱锺书、周培源、梁思成、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沈从文、华罗庚……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
在战争不利的情况下被迫迁移的西南联大,生活有多么艰辛,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当时国土大片沦陷,大多数西南联大学生的家都在沦陷区,这使得这些学生大多都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当时政府发放的贷金来维持生活。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粮食等战争物资的价格猛涨,不仅学生们的贷金无法解决温饱常常挨饿,就连联大教授们的工资也同样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学校食堂只能用陈米做饭,其中常混杂着谷、糠、秕、稗、石、砂、鼠屎及霉味,学生将之戏称为“八宝饭”。
教授也跟学生一样吃不饱饭,于是,这些中国最顶尖的人才们组成了种菜小组,他们推举植物学家李继侗来当种菜小组的“组长”,生物系的讲师沈同当“种菜助理”,所有教授共同出力,松土、浇水、防虫、施肥,等到蔬菜丰收的时候,大家吃起来感觉格外香。
在西南联大的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学生宿舍屋顶是用茅草盖的,在昆明这个多雨的地方,每到下雨天屋顶就会漏水,睡在上铺的同学,不得不把脸盆、水桶、饭盒都拿出来接水。教室的环境略好一些,屋顶是用铁皮做的,但是当暴雨来临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声如击鼓,老师讲课的声音根本就听不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