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我非常能理解这部电影为什么烂番茄新鲜度只有50%:因为它实在是太-长-了,189分钟的、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恢宏场面的、与普通人生活过远的电影注定是不卖座的,更何况近几年好莱坞“写给电影的情书”也忒多了点,再加上导演过多长镜头的调度场面在最后已经让人感到颇为疲倦以及前松后紧的叙事都令这部电影在商业上的失败是有迹可循的 但除此之外我却有一些其他的想法:这部电影要不我想象中的稍微好那么一点,比起让本来就大哑嗓的罗比去演一个默片转有声时代被遗弃的艳星花瓶这种恶趣味之外,皮特的这条线我是非常喜欢的,因为它加入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在影片2小时部分和评论员的对话大概是整部电影的中心所在:有时候有一些演员不再受观众喜欢并不是自身做错了什么,而是单纯的已经过气了。正如影片里皮特不理解为什么观众发笑一样,观众可能就是单纯对于“你看这个默片演员也张口说话了”这件事充满了违和感,这样的矛盾也会充斥在任何想要转型的演员身上,比如让郭德纲演正剧。 而接下来的对话则是我认为《巴比伦》与其他电影不同的地方:也许过去十年是默片的时代,下个十年是有声黑白电影的时代,但是50年后出生的孩子也许会把默片时代的录像重新视若珍宝,给予这些在转型时被抛弃的默片演员们应有的地位与尊重,而这样的思考在以前的“情书”中是比较罕见的。如果说《日落大道》是默片时代的墓志铭,那么《巴比伦》就是对于20年代好莱坞的星空叙事曲 其实查雷泽选择“巴比伦”做片名就是在将好莱坞形容为一个声色犬马,充满了傲慢与偏见的场所,而《巴比伦》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样的更迭仿佛依然出现在当今的好莱坞之中,颇有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