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河套王

时间:2023-05-02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王富江 点击:
1978(全文在线阅读) > 河套王

    清末民初,他,本是冀南地区乡村一位家境十分贫困的农民,千里迢迢走西口,来到大西北的河套,通过开渠租地白手起家。

    他,曾经拥有五原、临河、安北三县的巴彦淖尔大片区域,拥有数十条河渠、二百多万顷土地、七十个牛犋(村庄),数千家丁、数万民工和佃户,一生开渠总长达两千公里,可灌溉土地一百一十多万亩,超过了李冰都江堰当时可浇的面积,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神话,被称为继大禹、李冰之后中国水利第三人。

    他,在黄河后套及整个绥西,财产无人可与匹敌,开拓了后套地区,捐建了五原县城,引来了数以万计的晋、冀、陕等省汉族移民,实现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西套富东套”的光荣梦想。

    全盛时期,他年收粮食二十三万余石,年收租银十七万两,饲养耕牛一千余头、奶牛两千余头、骡马一千七百余匹、羊十二万余只、骆驼五百多峰。且在一八九一年华北、西北大旱,一人收留五万灾民近一年。并与当时军政学界的名人张骞、冯玉祥、张相文等都交往密切。

    他,一手奠定了当今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的基础,使其不仅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他,威望、财富和传奇的人生,赢得了“河套王”的称号。

    他,名叫王同春,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曾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就是根据他的故事改编创作的。

    一

    王同春老家——邢台县东石门村,坐落在太行东麓平原一片绿树婆娑之中。年轻时候,这个村有我好朋友赵聚海和王进,去过多次却很少谈及曾经辉煌的他。步入中年,我对打拼在黄土高原的王家前辈日渐高山仰止,一个春节期间,我揣着浓厚的春意专程来串“亲戚”。

    百年沧桑,名震塞外的游子,梦之乡关的父老乡亲知之甚少,可供凭吊的遗迹更是微乎其微。故园,为数不多的老人意念余晖里,王家大院有一座十分气派的门楼,悬挂过皇帝御封“寿考尊荣”四个金字,看到过家中珍藏朝廷赏赐的“黄马褂”,这一切连同东南土岗上威严森森的祖坟,随着岁月风雨漂流得无影无踪。唯一留存的厚厚一沓王同春史料,还是从内蒙古五原辗转复印而来,淡淡墨香徐徐向故里展示一代“河套王”的旷世传奇……

    老家三门近亲,粗略印证了王同春少年梗概,1852年呱呱落地一户贫穷农家,乳名“进财”,寄托了父母殷殷盼望广进财源的心愿,仨兄弟中排行老二,从小过继给叔父,5岁出天花时瞎了左眼,7岁读过半年私塾。或许他姥姥家是山西缘故,这个说大约8岁就撵着大爷上山西打铁,那个道13岁时跟父亲背井离乡逃荒绥远,还有的断言16岁那年随他人走西口,投靠早来后套做羊皮生意的叔父王成。

    后套南北四百多里,东西近八百里,得天独厚,地广人稀,黄河水流之处皆为膏腴,明朝以前充作马上民族的天然牧场,清中叶后几个山西汉子随意拓荒获大利,谁播种归谁,谁吃苦耐劳谁不愁吃穿,讯息不胫而走,闯西口的人们一窝蜂飞来,王同春就是嗡嗡西飞中一蜂。十六岁那年秋,他决然离开叔父枯燥无味的皮匠铺,投奔当地颇有影响的地商郭大义挖渠,毛头小伙子一时冲动,拉开了一生引黄济套波澜壮阔的序幕。

    别看小伙子眼睛瞎了一只,心眼却多出好几个,再加上身材魁梧,下地格外不惜力气。阅人无数的老郭喜上眉梢,很快委派管渠重任,并慧眼下嫁女儿给王同春。乘龙快婿,借势无中生有,先租一片蒙地垦荒旗开得胜,接着瞅准后套唯一综合商号“隆兴长”潜在的商家宝地,千方百计谋划到手。血气方刚的他放手一搏,幸运品尝了第一条渠成功的喜悦,五年头顺势添加了第二条渠。他琢磨透了“后套地势西南高于东北”这一来龙去脉后,果断地将西南状如飞龙奔来的两条渠,北连乌加河,东通乌梁素海,一气呵成气势磅礴的义和渠。哗啦啦的水流,就像他信手甩开的一条七色彩练,旋转舞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后套腹地,天遂人愿地飞挂在隆兴长货栈门前,促使街道周边旺铺如雨后春笋冒出,“独眼龙”的声名,也随哗哗渠水一路响亮起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