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7)
时间:2023-06-26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裘山山 点击:
次
吴家长子吴其玉,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早年曾在“中华民国”外交部任职,194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出差到缅甸,赶紧挤出时间到密支那去寻找弟弟的墓地。当时缅甸正爆发洪灾,墓地又在荒郊野外,寻找非常困难。所幸,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墓地。他默默地祭祀了弟弟,然后拍下一张照片,打算以后再找机会将弟弟的遗骸带回。
不料国内局势动荡,吴其玉失去了职位,再也没有去缅甸的机会了,以后更是磨难重重,无暇旁顾。直到“***”结束,他才得到平反重返北京,但已是风烛残年。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完成父亲的心愿了,便给六弟吴其轺写了封信,将墓地的照片一并寄给他,郑重地将吴家这一未竟的事业嘱托给他。
吴其轺何尝不想找到四哥的墓地?何尝不想让四哥魂归故里?何尝不想完成吴家两代人的心愿?当年他接到哥哥牺牲的噩耗时,心情非常悲痛,曾在日记里写道:“日本鬼子,你们可以消灭我们的肉体,但你们消灭不了我们的灵魂!”可当时的他,就是一个三轮车夫,哪里有能力去缅甸寻找?不被人发现其“反动家世”就已经不易了。
如今总算是拨乱反正,可以光明正大地寻找了,他却已是耄耋之年,来日无多,所以,只得将照片交给儿子,让吴家的第三代去完成。
七、艰难的寻找
吴缘虽然答应了父亲,却不知从何找起。他想,还是先找到四伯的后代吧,至少让父亲在世的时候,见到四伯的家人。
2010年5月,吴缘以吴其轺的名义,在网上发出寻人启事,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与四哥吴其璋的儿子吴贤书重逢。幸运的是,在杭州和重庆两地关爱老兵志愿者们的努力下,发出寻人启事两个月后,就在重庆找到了吴其璋的儿子吴贤书。
2010年7月的一天,吴贤书携全家从重庆来到杭州,见到了六叔吴其轺和他的一家。骨肉分离几十年,再相见,那场面让在场的所有人唏嘘不已。吴贤书也已是年逾古稀的人了,1944年父亲牺牲时,他才两岁,对父亲几乎没有记忆,但因为父亲,他们一家也是历尽坎坷受尽磨难。可以说,他一辈子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同时也一辈子都在寻找父亲的影踪。
吴贤书对他的六叔吴其轺说,我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两张照片,一张是刚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军时的照片,父亲穿着一身雪白的中山服;另一张是他们家的全家福,父亲穿着衬衫和军裤。两张照片都很帅,于他来说都很陌生。
吴其轺很难过,吴其璋走得实在是太早了。他让吴缘把家里珍藏的吴其璋的遗像拿出来给吴贤书看。照片上,是一位躺在担架上的年轻军官,他就是牺牲后的吴其璋。
吴贤书手捧照片老泪纵横,这是他此生见到的父亲的第三张照片,却是父亲的最后一张照片。尽管已是遗像,吴贤书还是一眼认出,那就是他的父亲。
吴其璋黄埔军校12期特科毕业,因父亲生病返回马来西亚沙拉越,1938年,中国大地战火蔓延,中国人民遭受着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原本跟父亲在马来西亚开创垦殖场的吴其璋,抱着“献身抗战是人生最高价值”的意愿,向父亲请辞参战。父亲非常支持,并嘱咐他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29岁的吴其璋立即告别新婚妻子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由于精通中英文,他进入黄埔军校泸州纳溪分校担任防毒英文教官。
1943年,为保卫西南大后方和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中国派出最精锐的部队组成中国远征军,协同英美等盟国赴缅作战。担任中国驻印军学兵总队独立步兵一团重迫击炮连连长,参加了多次战斗,战功卓著。1944年不幸被日军枪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4岁。当时盟军指挥官和学兵总队总队长沉痛之际下令厚葬,并为其立碑,碑上镌刻着“浩荡英风”四个大字。
可是这位“浩荡英风”的英雄,留给家人的却是无尽的哀伤。吴其璋的妻子胡静美,一直靠着教书的微薄薪水,独自养活两个孩子,历尽辛酸。尤其是***期间,她被学校造反派软禁,强行要她交代已故丈夫的“罪行”,诬陷吴其璋是杀害过共产党的国民党特务。
为证明父亲的清白,吴贤书和母亲一趟趟地跑公安局、民政局,努力寻找父亲的蛛丝马迹。但他们的寻找如大海捞针,毫无线索。随后,母亲去世了,吴贤书和姐姐的日子更加艰难,渐渐放弃了寻找父亲的念头。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