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固然向西、南、北三方面都有传播,而对东方的关系尤为深切。[1]
隋唐之征朝鲜
朝鲜半岛,在汉时,本是中国的郡县。自三国以来,内乱迭起,对于东北,管理的力量,就渐渐地减退了。4世纪中叶,鲜卑慕容氏[2]侵入黄河流域,中国对东北的威力,乃完全丧失。乘中国威力的减退,起而自立的:在半岛的北部有高句丽,西南部有百济,东南部有新罗。高句丽因地接大陆之故,向西北开拓,辽东全为所占,并有时侵及辽西,俨然是东北的一个大国了。在半岛内部:其初是高句丽要南侵,新罗、百济联合着抵御他的。后因新罗盛强,百济妒忌他,反和高句丽联合。于是新罗势成孤立,不得不求救于中国。这是隋唐间半岛内部的形势。高句丽对中国,当北魏时,就颇为桀骜的,而且对辽西还时有侵略。所以隋文帝和炀帝,都要出兵征伐他,却都不得利。文帝只是命将出兵,损失还小。炀帝则三次亲征,调兵运饷,骚动全国,反因此成为中国扰乱的一因。唐太宗的用兵,总算是所向无前的了。然而亲征高句丽,也是不利。这是因三国以后,迭遭丧乱,东北方的实力,不甚充足之故。[3]直到高宗时,才乘他们内乱,于公元660和667年,先后把百济、高句丽灭掉。当中国灭百济后,百济王族,曾借兵于日本,要图恢复,给中国兵打败。于是中国对东北的声威大振。
隋唐时代日本之朝贡
日本自三国时,其女主卑弥呼受封为亲魏倭王之后,晋宋齐梁四朝,都和中国有来往。其所上表文,常自称倭王,再加上一个都督某某等国诸军事、安东将军的称号。中国也就因而封之。此等事情,日本学者,多不认为他们王室所为,推诿在地方酋长身上。直到公元608年,日本遣小野妹子使隋,日本学者才承认他是两国国交的开始。此时日本的国书,已改表为书,自称日出处天子,称隋炀帝为日没处天子了。唐朝兴起以后,日本因仰慕中国的文明,屡次遣使前来。从公元630到894年,264年中,共遣过19次使。[4]此时的日本,仰望中华,自然如在天上。但是在表面上,颇欲以对等之国自居。所以终唐之世,并没有一道表文。[5]然而唐朝也并没有争他什么礼节;和他往来,很形敦睦。可见得说中国人夸张傲慢,是不尽确实的。[6]
中国文化之传入日本
朝鲜半岛,受中国文化的卵翼,本来很深。一切事情,差不多都是中国的样子。所以中国人称他为君子之国。[7]便日本也是如此。中国文化的输入日本,可以分做三条路:其(一)是中国人民移殖海外。如初将蚕丝传入日本的弓月君,据他们说,是秦始皇长子扶苏之后之类。[8]其(二)是从朝鲜半岛,间接传入的。如初传中国文字的王仁,就是由百济前往。其(三)是日本自己求之于中国的。譬如当南朝时候,日本曾遣使来求织工和缝工。到隋唐时代,两国的交通,更形频繁。小野妹子使隋时,就有日本学生和僧人跟着来。到唐朝,更形热闹。每一次使臣来,无不带着许多学生和僧人。他们的大行改革,在7世纪中叶,正和唐征高句丽、百济,年代相当。一切制度文物,无不以唐朝为模范。[9]他们称为大化革新。主持其事的,就是一班留学中国的学生。
日本是没有文字的,所用的就是中国字。因日本语言和中国不合,所以当8、9世纪之间,又有假名之作。假名分为两种:一种是片假名,是借中国字的偏旁造成的。如以阿为ァ,以伊为ィ之类。[10]一种是平假名,便是片假名的草写。这颇和腓尼基人取埃及字的一部分,造成西洋字母相像。不过西洋人有字母后,文字是独立的;日本假名,则仍和中国字并用罢了。
【小结】
(一)中国文化,为什么传播于东方,更较西、南、北三方为盛?
(二)试述自汉至唐,中国对东北国威盛衰之大略。
(三)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东北去,是走海路的,还是走陆路?
(四)自三国至隋,日本对我的国交,形式上有何变迁?
(五)中国文化,是怎样传入日本的?
(六)日本造假名之法,和中国现在的注音符号,同异若何?
* * *
【注释】
[1] 西方诸国,是自有文化的。南方诸国,则兼传印度的文化。唯有东方的文化,几乎全受之于中国。
[2] 慕容氏本来是晋朝的平州刺史。
[3] 中国对朝鲜半岛威力的充足与否,全看辽东西的实力充足与否。隋唐征高句丽所以失败,路途辽远,调兵运饷不易,实在是很重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