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经济状况,是以乾隆之世,为盛衰转移的关键的;而其末造,外力侵削,尤其使国家财政,人民经济,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中叶以前之国家财政
中国历史,大抵当开创之世,财政总要比较宽裕些,清朝亦不外此例。当三藩平定以前,清朝的财政,还是很竭蹶的。三藩平后,就渐渐地好转了。其时政府的收入,以田赋为大宗,约近3000万。此外盐税500万,关税400万,杂税100万,合计约银4000万两。[1]支出则皇室经费500万,官俸700万,兵饷2000万,驿站100万。[2]收支相抵,度支还有盈余。所以康熙末年,国库就有储蓄,乾隆时,竟达到7000余万的巨数。[3]
中叶至末造之国家财政
然而清朝财政的基础,亦是乾隆时坏掉的。清朝财政的宽裕,宫廷费用的节省实为其大原因。[4]高宗的举动,既极奢侈,和珅的贪黩,尤为前古所未闻。以致吏治大坏,民生异常困苦。[5]嘉庆以后的内乱,民穷财尽,实在是个总原因。道光以后,又益之以外患,财政就日形竭蹶了。然而军行之际,诛求虽然严酷,税目却除厘金之外,未有增加。乱定以后,旧有的收入,较之承平时,亦未见减少。[6]而厘金和新关的收入,却是前此所无有的。所以当光绪初年,收入反扩充到7000万两。其时开支浩大,亦时借外债,以资挹注,然不久旋即还清。直至甲午、庚子两役,赔款的巨大,断非当时财力所能负担;其末造举办新政,又都出于临时罗掘。清朝的财政,到此就紊乱不堪了。
对外之赔款外债
清朝的有赔款,是起于鸦片战争的。其后或大或小的赔款,还不止一次。然在财政上,还无足计较。甲午之战,赔款比当时岁入总数,超过了三倍;庚子赔款,则又比甲午之战加倍;这个不借外债,如何能支持?借洋债是起于1867年,用兵于新疆时候的。自此至1888年,先后共借外债12次。为数既少,期限亦短,不久都已还清。甲午以后,就大不其然了。清代所欠外债,现将其列一简表,[7]分为甲午以前和甲午以后两项。后者的数目,远超过于前者,是显而易见的。而后者直接间接,多数是因应付赔款而起的,所以赔款实在贻人民以莫大之累。
清代赔款与外债表
人民之经济状况
人民的经济状况,从乾隆中叶以后,久已患贫。加以嘉、道、咸、同之世,内乱迭起,蔓延的区域既广,绵历的年代尤长。战争之际,杀戮之惨,破坏之烈,诛求之酷,实在使人民的经济,受着更大的创伤。[8]然而此等内乱,并非历史上所没有。苟无外力的剥削,休养生息数十年,元气就又恢复了,这亦是数见不鲜的例。而当这时代,外人的经济侵略,又日甚一日,我国民就更无喘息的余地了。近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国家,剥削后进之国,亦有其一定的程序的。大概先用粗制品和纤维工业,破坏其家庭工业和手工业,再继之以重工业,后进之国,就要殖民地化,甚而成为次殖民地了。中国当五口通商前,输入的棉织品,还不甚多。此外大呢、钟表等,只是较富裕的人所使用,并非国民生活所必须。输出入虽略有差额,[9]合以他种款项,国际收支上,我们并非处于不利的地位的。直到鸦片的输入大增,我国无此巨量的出口货和他相抵,才要输出现银去还债。五口通商以后,输入之品,渐渐变为棉织物、煤、铁、煤油等日用必需之物,其情形就严重了。入超之数,在光绪初年以前,还不过几百万两。后来逐渐增加,到清朝末年,竟达到20000万两。我国的关税,既因其为协定而不能用作壁垒。《中日和约》又许外人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并其运输之费,和内地所收税项,亦规定和国外输入之货一律,我国新兴的工业,就更难和他们竞争。资本从利息低处流向利息高处,劳力从工资低处流向工资高处,这是经济上自然的趋势,无可遏止的。于是外人竞谋向我国投资,而我国的劳工,则纷纷出洋谋生,成为资本和劳力对流之象,投资的因为要求安全,还要求发展,就不免要干涉到债务国的政治,于是清朝末年,铁路矿山等借款,无不含有政治意味。而华工出洋谋生的,虽为外国资本家所欢迎,又为其劳工所厌恶,到处受人压迫,华人谋生之路,就更形窄狭了。
清末之机械工业
中国的有机械工业,是起于同治初年,内乱戡定之后的。其初系属官办,专注意于军事,如1865、1866两年的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是。后来左宗棠在甘肃,办有织呢厂。李鸿章在上海,办有机器织布厂。张之洞在湖北办有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厂。开滦设矿务局,并兴造铁路。又架设电线。设立轮船招商局,航行长江南北洋。又在汉阳设炼钢厂、大冶开铁矿、萍乡开煤矿,后来合并而成汉冶萍煤铁矿厂公司。这些才可以算是正式的实业。此时太抵由官方先行投资,再行招商入股,谓之官督商办。官场办理实业,是不甚相宜的,有的不甚发达,有的就停闭了。中日战后,民间自办纺织等事业的,才逐渐兴起。然亦大都幼稚,未能和外人竞争。总之,清末机械工业,只算得萌芽时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