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十三年七月甲戌,上谕内阁:祖宗御像、实录、宝训,宜有尊崇之所。训、录宜加以坚楮书一編,作石匮藏之。内阁因议于南内建阁尊藏。其重写训、录,书帙大小,依《通鉴纲目》例规,不拘每月一册,异日收藏,每朝自为一柜,议定如篆修例,诏从之。因命武定侯郭勋为监录官,大学士李时,礼部尚书夏言,詹事顾鼎臣等为总视经理官。太常寺卿谢丕,侍读学士张璧,侍讲学士蔡昂等为副管录官。侍读张衮,侍讲江汝璧、杨维杰、唐顺之、欧阳衢,赞善张治,谕德姚涞,修撰王用宾,编修杨瀹、陈节之、胡经等为校录官,率誊录官生等同录。至嘉靖十五年八月乙酉书成。
以司礼监官一员提督之(《酌中志》一六)。以每年六月六日晒曝实录,《野获编》卷二四风俗:
六月六日本非令节,但内府皇史宬晒曝列圣实录、御制文集诸大函,则每岁故事也。
《酌中志》卷一七:
每年六月初六日奏知晒晾,司礼监第一员监官董其事而稽核之,看守则监工也。
世宗中年好道,日事斋醮,取宫中旧本安置于西城万寿宫,后被火灾。万历十六年神宗欲取读实录,阁臣因请另誊一小型本,以便观览。总明代实录正本贮皇史宬,自洪武至正德,均嘉靖重录本。副本藏内阁,宫中又别有洪武至隆庆小型本,书型较小,卷数亦有并省。详具本文传布篇。
五 掌故甲
(一)太祖
《太祖实录》凡三修,《明史》卷九七《艺文志》二记:
《明太祖实录》二五七卷,建文元年(1399)董伦等修。永乐元年(1403)解缙等重修。九年(1411)胡广等复修。起元至正辛卯(1351),讫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首尾四十八年。万历时,允科臣杨天民请,附建文帝元、二、三、四年事迹于后。
沈德符《野获编》卷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月,建文君新即位,征江西处士杨士奇充实录纂修官。至建文元年正月,始大开局修《太祖实录》。时总裁为礼部侍郎董伦、王景彰,副总裁为太常卿廖升、侍讲学士高逊志,纂修官为国子博士王绅、汉中府教授胡子昭、齐府副理审杨士奇、崇仁县训导罗恢、马龙他郎甸长官司吏目程本立。而监修者则未之闻。至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实建文四年也,文皇帝新即位,以前任知府叶仲惠等修《太祖录》,指斥靖难君臣为逆党,论死籍没。本年十二月始命重修,其时监修者为曹国公李景隆、忠诚伯茹瑺,虽文武各一人,皆勋臣也。永乐九年,又以景隆、瑺等心术不正,编辑不精,改命姚广孝、夏原吉为监修,其纂修则属之胡广等,又命杨士奇、金幼孜佐之,而总裁则属祭酒胡俨,学士黄淮、杨荣。
此以初修本指斥靖难为叛逆,故命再修,又以再修之监修官李景隆、茹瑺心术不正,编辑不精,故命三修。二修时焚初修本,至三修时又毁二修本,前二本俱不可得见,《野获编》卷一又记:
本朝《太祖实录》修于建文中,王景等为总裁。后文皇帝靖难,再命曹国公李景隆监修,而总裁则解缙,尽焚旧草。其后永乐九年复以为未善,更命姚广孝监修,总裁则杨士奇,今所传本是也。然前两书所修,则不及见矣。
顾亭林亦指出二修、三修本之不同,要点在靖难一事,并揭出实录之特殊书法,《亭林文集》卷三《答汤荆岘书》:
《太祖实录》凡三修,一修于建文之时,则其书已焚,不存于世矣。再修于永乐之初,则昔时大梁宗正西亭曾有其书,而洪水滔天之后,遂不可问。今史宬及士大夫之家讳实录之名而改为《圣政记》者,皆三修之本也。然而再修、三修所不同者,大抵为靖难一事,如弃大宁而并建立之制,及一切边事书之甚略是也。至于颍、宋二公若果不以令终,则初修必已讳之矣。闻之先人曰:实录中附传于卒之下者正也,不系卒而别见者变也、当日史臣之微意也。今观卒后恩典之有无隆杀,则举一隅而三可反矣。
徐健庵则以为成祖为亲讳过举,故三修本极失实,其所上《修史条议》云:
《太祖实录》凡三修,一在建文之世,一在永乐之初,今所传者,永乐十五年重修者也。前二书不可得见,大要据实直书,中多过举,成祖为亲隐讳,故于重修时尽去之。其实太祖御制文集诰命,未尝讳也。今观此书疏漏舛误,不可枚举,当一一据他书驳正,不得执为定论。
夏燮最后出,其持论乃最精。燮以为再修、三修之用意,只在证明成祖确为高皇后所出,故懿文、秦、晋三兄死后,伦序当立。《明通鉴》卷首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