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中部第五章(15)
时间:2022-12-0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梁晓声 点击:
次
她的回答是:“我都学了七年中文了,烦了。”
“可是……”
“我已在辅修西方哲学史,明年将获得北大哲学系硕士学位。导师 支持我读在职研究生,只要我保证每学期向他汇报两次学习情况。而 且,我的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中西方近代小说中的哲学思想比较》。”
校方还是有些心里没底,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要让她先试讲几 堂课再最终确定。
结果,她的课大受师生欢迎。这样,周蓉便成了这所省属重点大学 教师中第一个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也是第一位学中文而教哲学 的教师。
这一时成了该校的新闻。
按她的资历,其实没资格晋升副教授。论资排辈的话,至少要等 五六年,但她赶上了好时候——各行各业改革风起云涌,论资排辈受到 强烈质疑,学校里师资青黄不接,教育主管鼓励大学不拘一格培养年轻 教授。哲学系数她发表论文最多,数她年轻,又是女性,她为本校开创 了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专业,比较哲学也成为学校有影响的学科。于 是,她几乎毫无争议地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这天下午,周蓉副教授走在光字片坑坑洼洼的细街窄巷中,产生了 恍如隔世之感——从大马路旁的一个街口向这里一拐,如同进入荒诞小 说中的神秘洞口。小说中常见的描述是,洞外的世界往往混乱不堪、糟 糕透顶、令人无处逃遁,洞内则是另一番天地,世外桃源。现实却恰恰 相反,那条大马路是A市一条不错的马路,两侧有成行的柳树、楼房。尽 管都有些老旧,却毕竟是看着顺眼的楼房。柳树很有年头了,枝叶修长,绿 得赏心悦目。从那个熟悉的街口一拐入光字片,眼前的情形就从心理到 生理都极不舒服。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似乎误入了被人间抛 弃的一个地方——没有哪一幢房屋墙直脊正,也没有一条街巷能让人经 过时心情不至于由好变坏。
学校分给周蓉一间住房,二十多平方米,老楼,原是当年为外聘苏 联专家们建的,格局都是大小套间。他们撤走后,迫于教职员工们住房 困难的压力,重新打了隔断成了单间,一批批早已分光。去年,学校建 成了两幢新宿舍楼,教职员工们的住房困难稍得缓解,周蓉侥幸分到了 一间。否则,即使她是副教授了,也根本不可能有份儿。老楼的楼道很 宽,家家户户能在楼道摆橱设灶。房间层高也高,可搭吊铺。周蓉雇人 搭了半截吊铺,每晩睡在上边;下边不放床,显得挺宽敞。学校的校园 环境在A市很有名,地段也是全市最好的区域。周蓉几乎每个星期日都 要回家看望父母,以减轻内心对父母的深深亏欠。每次从环境美好的大 学校园回到光字片,她都会产生同样的恍如隔世之感。她觉得光字片还 不如她在贵州住过十余年的山洞一一走出洞外,视野内所见的自然风光 毕竟还是美好的。
走在她身旁的蔡晓光忽然问:“哪儿来的一股臭味儿? ”
周蓉说:“你马上就会知道。”
二人顺路又一拐,但见几名淘粪工正在淘一处公厕——由破木板围 成的公厕歪斜着,似乎随时会倾倒。淘粪工们用绑在长竿上的桶将稀粪 提上来,直接倒在厕所旁的空地上。
二人只有掩鼻而过。
蔡晓光说:“怎么可以那样淘粪呢? ”
周蓉反问应该哪样呢? ”
蔡晓光说:“在市内,是用抽粪车直接抽上来。”
周蓉说:“这里不是市内。”
蔡晓光据理力争:“反正不应该那样。”
周蓉说:“反正应该怎样的事多了。”
蔡晓光被驳得张口结舌。
她反问:“你刚才捂鼻子经过时有什么想法? ”
蔡晓光说:“那能有什么想法?就是想赶快走过去呗。”
她说:“人家那些淘粪工人连口罩都不戴。”
蔡晓光不解了,也反问:“那又怎样?人和人是不同的。如果我不幸 沦为淘粪工,要一天多次换口罩 …..你什么意思啊? ”
她说:“你的话已经接近我的意思了,自己想。”
蔡晓光是聪明人,略微一想立刻明白了。
他说:“周副教授,请站住。”
周蓉便站住了,笑着看他,笑得莫测高深。
蔡晓光说:“鄙人斗胆批评您几句啊。到了您家,当着您家人的面,我 的话就不便说了。你现在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了,大多数中国知识分 子有个臭毛病,那就是心口不一。我认识一位报社主编,张口闭口人人 平等、劳工神圣。可在他自己家里,却对雇来的阿姨一点儿不平等,倒 烟灰缸倒慢了都会遭到他的训斥。下工厂参观时,赞美工人的话说得那 个动听,可一听说自己儿子即将分到那个工厂了,着急上火,四处托关 系走后门,不将儿子塞进事业单位誓不罢休。据我所知,’劳工神圣’四 个字是蔡元培先生最先说的,对吧?人家当过你们北大校长,人家是打 心眼里尊重劳工。如果他老人家活着,肯定和我的看法一样,认为那么 淘粪太不卫生,淘粪工淘粪时应该戴口罩……”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