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中庸三(12)
时间:2022-12-2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黎靖德 点击:
次
问:“‘尊德性而道问学’,何谓尊?”曰:“只是把做一件物事,尊崇抬起它。”“何谓道?”曰:“只是行,如去做它相似。这十件相类。‘尊德性、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只是‘尊德性’;‘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只是‘道问学’。如伊川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道问学而不尊德性,则云云;尊德性而不道问学,则云云。”节。
为学纤毫丝忽,不可不察。若小者分明,大者越分明。如中庸说“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大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细也。“尊德性、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此是大者五事;“道问学、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此是小者五事。然不先立得大者,不能尽得小者。此理愈说愈无穷,言不可尽,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亦此理。千蹊万壑,所流不同,各是一川,须是知得,然其理则一。从周。
“尊德性、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是一头项;“道问学、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是一头项。盖能尊德性,便能道问学,所谓本得而末自顺也。其余四者皆然。本即所谓“礼仪三百”,末即所谓“威仪三千”。“三百”即“大德敦化”也,“三千”即“小德川流”也。寿昌。
圣贤之学,事无大小,道无精粗,莫不穷究无余。至如事之切身者,固未尝不加意;而事之未为紧要,亦莫不致意焉。所以中庸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五句十件事,无些子空阙处。又云:“圣贤所谓博学,无所不学也。自吾身所谓大经、大本,以至天下之事事物物,甚而一字半字之义,莫不在所当穷,而未始有不消理会者。虽曰不能尽究,然亦只得随吾聪明力量理会将去,久久须有所至,岂不胜全不理会者乎!若截然不理会者,虽物过乎前,不识其名,彼亦不管,岂穷理之学哉!”焘。
问“尊德性而道问学”一段。曰:“此本是两事,细分则有十事。其实只两事,两事又只一事。只是个‘尊德性’,却将个‘尊德性’来‘道问学’,所以说‘尊德性而道问学’也。”枅。
“尊德性而道问学”,至“敦厚以崇礼”,自有十件了。固是一般,然又须有许多节奏,方备。非如今人云略见道理了,便无工夫可做也。璘。
“尊德性、道问学”一段,“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两边做工夫都不偏。
问:“‘温故’如何是‘存心之属’?”曰:“言涵养此已知底道理常在我也。”“‘道中庸’何以是‘致知之属’?”曰:“行得到恰好处,无些过与不及,乃是知得分明,事事件件理会得到一个恰好处,方能如此。此足以见知与行互相发明滋养处。”又问:“‘其言足以兴’,兴,如何言‘兴起在位’?”曰:“此古注语。‘兴’,如‘兴贤、兴能’之‘兴’。‘倍’与‘背’同,言忠于上而不背叛也。”铢。
“尊德性而道问学”一句是纲领。此五句,上截皆是大纲工夫,下截皆是细密工夫。“尊德性”,故能“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温故”是温习此,“敦厚”是笃实此。“道问学”,故能“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其下言“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举此数事,言大小精粗,一齐理会过,贯彻了后,盛德之效自然如此。闳祖。
问:“‘尊德性而道问学’,行意在先;‘择善而固执’,知意又在先。如何?”曰:“此便是互相为用处。‘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是言道体之大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是言道之细处。只章首便分两节来,故下文五句又相因。‘尊德性’至‘敦厚’,此上一截,便是浑沦处;‘道问学’至‘崇礼’,此下一截,便是详密处。道体之大处直是难守,细处又难穷究。若有上面一截,而无下面一截,只管道是我浑沦,更不务致知,如此则茫然无觉。若有下面一截,而无上面一截,只管要纤悉皆知,更不去行,如此则又空无所寄。如有一般人实是敦厚淳朴,然或箕踞不以为非,便是不崇礼。若只去理会礼文而不敦厚,则又无以居之。所以‘忠信之人可以学礼’,便是‘敦厚以崇礼’。”淳。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