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中庸三(16)
时间:2022-12-2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黎靖德 点击:
次
问:“中庸首章只言戒惧慎独,存养省察两节工夫而已。篇末‘尚絅’一章复发此两条。然学者须是立心之初,真个有为己笃实之心,又能知得‘远之近,风之自,微之显’,方肯做下面慎独存养工夫。不审‘知远之近,风之自,微之显’,已有穷理意思否?”曰:‘也须是知得道理如此,方肯去慎独,方肯去持养,故‘可与入德矣’。但首章是自里面说出外,盖自天命之性,说到‘天地位,万物育’处。末章却自外面一节收敛入一节,直约到里面‘无声无臭’处,此与首章实相表里也。”铢。
子武说“衣锦”章。曰:“只是收敛向内,工夫渐密,便自见得近之可远,‘风之自,微之显’。黄录无“近之”以下十字。君子之道,固是不暴着于外。然曰‘恶其文之着’,亦不是无文也,自有文在里。淡则可厌,简则不文,温则不理。而今却不厌而文且理,只缘有锦在里。若上面着布衣,里面着布袄,便是内外黑窣窣地。明道谓:‘中庸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虽曰‘合为一理’,然自然有万事在。如云‘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也是自有敬信在。极而至于‘无声无臭’,然自有‘上天之载’在。盖是其中自有,不是都无也。”贺孙。义刚录云:“天下只是这道理走不得。如佛老虽灭人伦,然他却拜其师为父,以其弟子为子,长者谓之师兄,少者谓之师弟,只是护得个假底。”
问“知风之自”。曰:“凡事自有个来处,所以与‘微之显’冢对着。只如今日做一件事是,也是你心下正;一事不是,也是你心下元不正。推此类以往,可见。”大雅。
人之得失,即己之得失;身之邪正,即心之邪正。“知远之近,知风之自。”人杰。
“知风之自”好看,如孟子所谓“闻伯夷之风”之类是也。炎。
先生检“知风之自”诸说,令看孰是。伯丰以吕氏略本,正淳以游氏说对。曰:“游氏说,便移来‘知远之近’上说,亦得。吕氏虽近之,然却是‘作用是性’之意,于学无所统摄。此三句,‘知远之近’是以己对物言之,知在彼之是非,由在我之得失;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知风之自’是知其身之得失,由乎心之邪正;‘知微之显’又专指心说就里来。大抵游氏说话全无气力,说得徒膀浪,都说不杀,无所谓‘听其言也厉’气象。”□。
“潜虽伏矣”,便觉有善有恶,须用察。“相在尔室”,只是教做存养工夫。大雅。
“亦孔之昭”是慎独意,“不愧屋漏”是戒慎恐惧意。谟。
李丈问:“中庸末章引诗‘不显’之义,只是形容前面‘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而极其盛以言之否?”曰:“是也。此所引与诗正文之义同。”义刚。
“不大声以色”,只是说至德自无声色。今人说笃恭了,便不用刑政,不用礼乐,岂有此理!古人未尝不用礼乐刑政,但自有德以感人,不专靠他刑政尔。学蒙。
问:“卒章引诗‘不大声以色’,云:‘声色之于化民,末也。’又推至‘德輶如毛’,而曰‘毛犹有伦’,直至‘无声无臭’,然后为‘至矣’!此意如何?”曰:“此章到‘笃恭而天下平’,已是极至结局处。所谓‘不显维德’者,幽深玄远,无可得而形容。虽‘不大声以色’,‘德輶如毛’,皆不足以形容。直是‘无声无臭’,到无迹之可寻,然后已。他人孰不恭敬,又不能平天下。圣人笃恭,天下便平,都不可测了。”问:“‘不显维德’,按诗中例,是言‘岂不显’也。今借引此诗,便真作‘不显’说,如何?”曰:“是个幽深玄远意,是不显中之显。此段自‘衣锦尚絅’,‘闇然日章’,渐渐收敛到后面,一段密似一段,直到圣而不可知处,曰:‘无声无臭,至矣!’”德明。
中庸末章,恐是说只要收敛近里如此,则工夫细密。而今人只是不收向里,做时心便粗了。然而细密中却自有光明发出来。中庸一篇,始只是一,中间却事事有,末后却复归结于一。义刚。
问:“末章自‘衣锦尚絅’,说至‘无声无臭’,是从外做向内;首章自天命之性说至‘天地位,万物育’,是从内做向外?”曰:“不特此也。‘惟天下聪明睿知’,说到‘溥博渊泉’,是从内说向外;‘惟天下至诚经纶天下之大经’至‘肫肫其仁’,‘聪明圣智达天德’,是从外说向内。圣人发明内外本末,大小巨细,无不周遍,学者当随事用力也。”铢。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