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程子之书一(9)

时间:2022-12-2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黎靖德 点击:

  问:“‘近取诸身,百理皆具’,且是言人之一身与天地相为流通,无一之不相似。至下言‘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却只是说上意一脚否?”曰:“然。”又问:“屈伸往来,只是理自如此。亦犹一阖一辟,阖固为辟之基,而辟亦为阖之基否?”曰:“气虽有屈伸,要之方伸之气,自非既屈之气。气虽屈,而物亦自一面生出。此所谓‘生生之理’,自然不息也。”道夫。
  问:“屈伸往来,气也。程子云‘只是理’,何也?”曰:“其所以屈伸往来者,是理必如此。‘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气也,其所以一阴一阳循环而不已者,乃道也。”淳。
  明道言:“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应而已。”盖阴阳之变化,万物之生成,情伪之相通,事为之终始,一为感,则一为应,循环相代,所以不已也。端蒙。
  问天下只有个感应。曰:“事事物物,皆有感应。寤寐、语默、动静亦然。譬如气聚则风起,风止则气复聚。”
  “感应”二字有二义:以感对应而言,则彼感而此应;专于感而言,则感又兼应意,如感恩感德之类。端蒙。
  问:“感,只是内感?”曰:“物固有自内感者。然亦不专是内感,固有自外感者。所谓‘内感’,如一动一静,一往一来,此只是一物先后自相感。如人语极须默,默极须语,此便是内感。若有人自外来唤自家,只得唤做外感。感于内者自是内,感于外者自是外。如此看,方周遍平正。只做内感,便偏颇了。”夔孙。
  心性以谷种论,则包裹底是心;有秫种,有粳种,随那种发出不同,这便是性。心是个发出底,池本作:“心似个没思量底。”他只会生。又如服药,吃了会治病,此是药力;或温或叙,便是药性。至于吃了有温证,有叙证,这便是情。夔孙。
  履之问:“‘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不善’章,如何?”曰:“疑此段微有未稳处。盖凡事莫非心之所为,虽放僻邪侈,亦是心之为也。善恶但如反覆手耳,翻一转便是恶,止安顿不着,也便是不善。如当恻隐而羞恶,当羞恶而恻隐,便不是。”又问:“心之用虽有不善,亦不可谓之非心否?”曰:“然。”伯羽。
  问:“‘发于思虑则有善不善。’看来不善之发有二:有自思虑上不知不觉自发出来者,有因外诱然后引动此思虑者。闲邪之道,当无所不用其力。于思虑上发时,便加省察,更不使形于事为。于物诱之际,又当于视听言动上理会取。然其要又只在持敬。惟敬,则身心内外肃然,交致其功,则自无二者之病。”曰:“谓发处有两端,固是。然毕竟从思虑上发者,也只在外来底。天理浑是一个。只不善,便是不从天理出来;不从天理出来,便是出外底了。视听言动,该贯内外,亦不可谓专是外面功夫。若以为在内自有一件功夫,在外又有一件功夫,则内外支离,无此道理。须是‘诚之于思,守之于为’,内外交致其功,可也。”端蒙。
  问:“‘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不善。’程子之意,是指心之本体有善而无恶,及其发处,则不能无善恶也。胡五峰云:‘人有不仁,心无不仁。’先生以为下句有病。如颜子‘其心三月不违仁’,是心之仁也;至三月之外,未免少有私欲,心便不仁,岂可直以为心无不仁乎?端蒙近以先生之意推之,莫是五峰不曾分别得体与发处言之否?”曰:“只为他说得不备。若云人有不仁,心无不仁;心有不仁,心之本体无不仁,则意方足耳。”端蒙。
  问:“‘心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如何?”曰:“心是贯彻上下,不可只于一处看。”可学。
  “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此句亦未稳。淳。
  “‘心,生道也。’此句是张思叔所记,疑有欠阙处。必是当时改作行文,所以失其文意。”伯丰云:“何故入在近思录中?”曰:“如何敢不载?但只恐有阙文,此四字说不尽。”□。
  “‘心,生道也。人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生道也。’如何?”曰:“天地生物之心是仁;人之禀赋,接得此天地之心,方能有生。故恻隐之心在人,亦为生道也。”谟。
  “心,生道也。”心乃生之道。“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乃是得天之心以生。生物便是天之心。可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