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派针对自我反思理论与费希特一致,也得出了最高存在是在心灵的生命中显示自身的观点。但与费希特不同,他们确信心灵在各种不同的方向上沿着许多路线动作…心灵的行为与它的倾向对立,心灵卷入世界的部分和事件的各种方式,以及那些倾向所产生的经验,都必须被纳入心智生命的解释中…我们只有在一系列连贯的、有意义的经验本身中才能接近这种经验总和的内在统一性。这等于声称这里没有直接的通道进入心灵中自我显示的东西。相反,所有这些东西的统一性就是这条显示发生的道路,并且只有在这个序列中,我们才意识到基本的统一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浪漫主义者说这条道路就是真理:由此可以得出理解这条道路的人知道关于生命所能被知道的一切。但是,这也意味着这条道路(心智过程)的所有有限的状态必须被超越。在我们能够理解这条道路的统一性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我们不可能达到任何最终的目的地或者休息地…真正的“目的地”只是关于这条道路的被启蒙。在这个启蒙中,我们找到我们的“休息”。简单地说,它是旅行者的内心安宁【54】。 7.3反思 浪漫派最深刻的哲学思想发生在对反思概念的创新之中,可以说反思概念构成了德国早期浪漫派认识论的核心。我们在正文部分(尤其是4.2节)对反思多有批判,但在这里应该强调它只是针对古今悲剧的语境下提出的。古希腊人前反思的直接性并不是认识的终点而只是认识的阶段之一,因此不可否认反思认识作为认识进化不可避免的进程之一,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在本节我们通过考察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的相关内容对浪漫派的反思概念进行论述。在解释浪漫派的反思概念前,我们首先要对费希特哲学中的反思概念进行理解,因为浪漫派的反思概念是在对费希特哲学的继承中发展出来的。 费希特认为要想解决形而上学问题,我们不应从主客体的关系入手进行论述,因为在关系中总是预设了某种被给予的东西,而应从认识主体出发展开论述。结合斯宾诺莎哲学的主张,就是要取消认识者(主体)与物自体(绝对客体)之间的距离,证明物自体本身就是认识主体,二者为同一实体,并因此他取消了客体将物自体认作绝对的主观认识主体(可对应于5.3节的论述)。费希特指出认识活动是主体内的一种心灵活动,这种活动绝对无条件的第一原理是通过反思认识的。在《论知识学的概念》中他把反思确定为一种形式的反思,并通过这一途径证实存在于其中的直接性…费希特此前在同一论著中写道:“形式通过自由的行为成为作为它内涵的形式的形式(zurFormderForm),并回归于自身之中,这种自由行为便叫作反思”……费希特在这里认为,可以通过两种相互过渡到他方并回归自身的意识形式(即形式和形式的形式或者知识和知识的知识)间的关联来确立直接的和确切的知识。自由的行为唯独所涉的绝对主体是这一反思的中心,因而也是可以直接认识的…处于相互过渡中的意识形式是直接认识的唯一对象,这一过渡是论证直接性并使之得以理解的唯一方法【55】。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浪漫派的哲学理论,他们也将反思作为其认识论的基础,创造性地完善了这一带有神秘形式主义的认识论,远远超过了费希特所想暗示的内容。 在《费希特研究》中诺瓦利斯就针对反思与认识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实际上“反思”(Reflex)在物理世界的本来意义是“反射,反光”,由此诺瓦利斯提出疑问:如果把自我意识看作反思,是否可以将反思等同于反射?但这里带来了一个问题,因为如果说自我意识就是反思,那么自我意识就不是如实地认识了事物,而是如反思(从其单纯反射的意义上)颠倒地认识了事物,因为一切通过反射反映的东西镜像——都是左右颠倒的。这种反思只向自我意识展示了颠倒的图像并因此远离了真实的事物,诺瓦利斯将其描述为“从有限到无限的表面迈进”(第117页,第22/3行;第115页,第28行)…“反射的镜像把原本的情况颠倒过来呈现给我们;‘原本’或者‘真正’的东西便在‘意识’中表现为错误的东西”(第115页,第6行;第27/8行)。如果将把颠倒的图像再颠倒回来(也即恢复对事物的真实认识)就需要将反思自身用于自身,或者说在反思内重复反思,这样反射的反射把由第一阶段的反思造成的颠倒的图像翻转了过来,从而恢复到第一阶段的反思之前的真实,这样从有限到无限这一趋向在第二次反思中表现为“从无限到有限的的表面跨越”(第117页,第24/5行)。因此诺瓦利斯认为反思认识实际上是在第一阶段的反思之后的第二阶段的反思中完成的,思维只有自身消灭了自身,才能在认识非认识的行为中把自己重新调整到真实的状态上来【56】。这种反思在自身内重复自身的过程,也是相互对立的过程,我们用A和-A分别代表互相对立的反思的第一阶段和反思的第二阶段,那么我们便又看到了在7.2节提出的想象力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摆荡运动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浪漫派的反思概念是结合了费希特哲学想象力-反思后的独特反思概念,反思自身构成了形式的统一性。费希特把自我的设定的无限活动看作自我存在的本质,既自我设定自我(A)并通过想象力设定非我(B)与自我对立,“理性产生中介效应……并决定把B接纳于确定的A(主体)之中:但这样一来,被确切假定的A就必须再次通过一无限的B来界定,想象力对这个B的做法与上面是同样的;如此无限进行下去,直至理性通过自身得到完全的确定…在实践领域中,想象力继续运行,直至无限,直至最高统一体的根本不可确定的理念,而这一最高统一体只有在无限完结之后才可能,但无限性的完结本身又是不可能的”。这样想象力的设定活动其实就成了无法结束的无限的活动,因为A无法通过自身来完全确定自身,而永远需要通过想象力中介设立一个B来确定自身,费希特通过对无限完结本身不可能性的肯定,恰恰证明了想象力运动本身的无限性。在费希特看来,“解释现存意识内容的唯一出路是:它产生于一种更高形式的想象,一种自由的、无意识的想象”。因此从根本上看反思就是无限设立的原本形式,当自我将最高统一体(绝对自我)设立在自身内时便产生了反思,基于确定的相反设定,自身走向无限的设定活动最终又重新回归于绝对自我(dasabsoluteIch)【57】,反思本身正如无限的设立活动一样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种心灵无限的自我运动便是浪漫派反思概念的突出特征,这一概念保证了认识的直接性同时保证了认识过程的独特的无限性——不可完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