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兆言说东吴(4)

时间:2023-05-2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叶兆言 点击:


    我想大概不是的,学者研究的结论是,苏州的“苏”其实和苏州胥门的“胥”有关,大家只要上百度搜一下就明白了,百度上是这么写的:

    苏州自古有两个名称,吴县的“吴”和苏州的“苏”。

    吴的来历:相传商代末年,周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亶父喜欢季历,但是按照制度,必须传位于嫡长子。泰伯、仲雍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到当时古越人聚居的江东,并随乡入俗。当时的江东人有个习俗,就是喜欢边跑边呼喊,泰伯造了一个“吴”字代表他们。在梅里,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是当时古越语的拟声词,无义。

    苏的来历: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姑”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胥”字不常用,就改用一个读音相近的“苏”。“蘇”(“苏”的繁体字)由草、鱼、禾组成,象征鱼米之乡。于是“姑胥”就成“姑苏”了。后来,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今苏州仍有胥江、胥门、姑胥桥等地名。到了隋代,大批量的“郡”升格为“州”,苏州所在的“吴郡”本要升格“吴州”,但已被其他地方用了,所以就采用“苏州”了。

    说起吴语中拟声词,我还想说一下无锡的“无”,过去有人说到无锡的锡山,总是喜欢讨论这个锡山到底有没有金属“锡”,无锡明明是有一个锡山,可是为什么又叫无锡呢。地质学家已经考证过,无锡的锡山不可能有锡,所谓锡被开采完了,只是一种想象,它的地质条件不可能有锡矿。其实无锡的“无”,也是古吴语的发声词,就跟老虎老鼠的“老”一样,这个“老”是没有意义的。与姑苏的“姑”,勾吴的“勾”,都是差不多的道理。又譬如我们说起金陵的“陵”,在江苏境内,有四个陵,江南有金陵和兰陵,江北有广陵和海陵。金陵是南京,兰陵是常州,广陵是扬州,海陵是泰州。关于这个陵,很多人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古人望文生义,总觉得与埋葬或者陵墓有些关系。譬如说金陵是秦始皇巡游时,认为此地有王气,因此埋了些金子镇住了金陵王气。又譬如广陵,隋炀帝叫杨广,因此广陵就成了埋葬他的地方。这些解释当然是很牵强的,是一种附会,早在秦始皇和隋炀帝之前,金陵和广陵这个地名就已经有了。所谓陵是楚语中一个词,它的本义也就是水边的一块高地。

    为什么苏州的苏会成为江苏的代表,因为清朝设置江苏省的时候,从江宁府和苏州府中各取了一个字,这就好比安庆和徽州合称安徽一样。苏州的苏不仅代表了江苏,而且江苏的省府在很长时间里,也一直设在苏州,因此,用“苏”来代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问题是苏州为什么会成为江苏最好的一个地方,为什么时至今日,它仍然还是江苏甚至全国最富庶的地方。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很值得大家去探索,去研究。

    我个人觉得应该有这么几个因素。首先是它的太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般人都认为这句话是形容此地的富裕,对于老百姓来说,富裕,不愁吃不愁穿,这就是天堂。好像天底下的事情,只要有了钱,就什么都可以搞定。然而一个地方的经济要能得到正常发展,和平和不折腾是非常重要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另一种解释,这就是作为一句口号,它最初是由来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喊出来的。宋朝的北方区域,饱受异族入侵之苦,他们含辛茹苦地来到苏州,突然发现这里远离战乱,发现这里竟然可以不打仗,于是发自内心地称赞这里为天堂。天堂的必要条件就是和平,没有和平的岁月就不会有天堂。

    其次是有很好的规划,一个地方的太平总是相对的,像苏州这样的好地方,北方人肯定是很觊觎。1129年金兵南下,原有的苏州古城几乎毁于战火,这是有文献资料以来,苏州城遭受的最大的一次伤害。在其后一百年间,废墟中的苏州不断恢复和发展,很快又生机勃勃地繁荣起来,当时的郡守李寿朋令人绘制了平江城地图,精细缕刻在一块石碑上。苏州又名姑苏,姑苏之外,用得比较多的就是这个平江。《平江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古代城市规划图,绘图手法是以平面和简练的立体形象相结合,它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老苏州的基本格局是人家尽枕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水城,都是在水上大做文章,并且做好了文章。同样出于人工,与威尼斯不一样,苏州城并不是像精明的意大利人那样,把一座美丽城市凭空建造在一排排结实的木桩上面。苏州城的基本格局,是借助了一条条人工开凿的河道。要想解释清楚这个城市的基本格局,举世闻名的宋《平江图》是一份最好的说明书。《平江图》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苏州的繁华风貌,勾画出了宋代苏州人民的生活景象。苏州城充分利用了水这个自然条件,以城外的河湖为依托,十分大胆地引水进城,在城内有计划地开凿了一条条河道,构成了非常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茫茫的太湖在城西,大海又在城的东面,湖水经苏州城潺潺东流,最后进入大海,因此城里的河道更多是东西走向,而传统的中国民居是南北朝向,于是前街后河,家家临水,“水陆相邻,河街并行”,成了古代苏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常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