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记忆(节选)(8)
时间:2023-04-1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李存葆 点击:
次
拓跋焘一统北中国后,偃兵息武,大倡文治。比其祖辈、父辈,益发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在选贤任能时,他对有大略者不问种族,有大才者不分贵贱。他多次下诏,征选遗落稗野民间的逸士。当他得知一些州郡官员,在延揽人才时,有胁迫行为,又再下敕令,告诫群臣,对征召士子,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受拓跋焘惜才、爱才诚意之感召,通晓经义的学者,文章冠世的名儒,纷纷来到平城。拓跋焘对北魏所灭诸国中的汉族官吏,不计前嫌,量才录用;他对从南朝归顺而来的廊庙之才,更是青眼有加,委以重任。斯时,南朝刘宋皇室,见北魏良将如雨,谋士如云,常使反间计,图谋造成北魏君臣失和。拓跋焘以过人的明察和任人不疑的胆识,数次戳穿了南朝谋士的鬼蜮伎俩。这就使得在南朝有志难伸的高人介士,骥子龙文,纷纷越江而来,会聚北魏。对此,北魏高允曾写下《高士颂》,以志其盛。
拓跋焘早就意识到,只有提升鲜卑官员的汉化水准,才是巩固政权的有效手段。为拓展汉语的表达功能和书写领域,他令朝中汉臣新造汉字千余,经他一一审定后,诏布天下。他在北讨南征时,即在京都城郊办起太学,让鲜卑子弟,研读汉族经史,学习儒家文化。
拓跋焘在生活上远避奢靡浮华,衣不多备,食不多味,行不多车马,要求后宫也要节衣食,俭财用,禁侈泰。他赏罚严明,对为国尽力尽忠者,不论是士卒还是官员,多有赏赐;而对外戚内亲,从不多赐额外财物。朝中权臣,曾多次上谏拓跋焘修缮扩建皇宫,以彰天子威仪。拓跋焘以夏都统万城虽皇宫豪华、城墙坚固却被本朝所陷为例,严词驳回权臣奏章。他即位不久,便按农户贫富程度,诏令富裕户照常纳赋,中等户免赋两年,贫困户免赋三年。在审定朝臣制定的法律时,凡不利百姓之处,他下令一一删改……凡此种种,使马背民族与荷锄民族的融合,很快闪出了一抹亮眼的曙色。
乱世造就了拓跋珪,历史选择了拓跋焘。这祖孙二人在北中国山川大地上留下的刻痕,早被岁月久久地尘封,鲜为今人所知。但这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旧事逸闻,却仍能与时间抗衡,成为当今的鉴诫,后世的教训。
五
皇后作为封建帝王的嫡妻,凭借着香宫贵位,隔一帘纱幕,在中国历史上编织出了多少或悱恻或缠绵或凄美或残忍的故事。由于封建史家的大汉族情结及大男权主义,对北魏参政一朝、摄政两代的冯太后,鲜有提及,甚至连她的雅名芳字也给隐去。然而,论及冯太后其德其才其智其绩,都远远高过在历史上大出风头的汉吕后、唐武后、清慈禧者流。这位不被史家看重的冯太后,却是北魏中兴的真正的“总设计师”。正是她,在北魏江山社稷的画稿上,硬黄匀碧,尽情挥洒,写下了标新立异、恢宏隽妙的画卷。
冯氏祖籍河北,生于长安。祖父曾是“十六国”时的北燕国君,父亲曾为北燕广平公。拓跋焘平燕时,冯氏的祖父为停战言和,屈将冯氏的仪态绝丽的姑母献给北魏后宫,成为拓跋焘的昭仪。幼年的冯氏,失母丧父,便被姑母带进宫中。冯昭仪对侄女呵护备至,四书五经,天文地理,文学历史,宫廷礼仪,无不悉数传授。冯氏冰雪聪明,口不绝吟,很快便以容貌靓丽、顾影合度、温文尔雅,成为宫中的“小明星”。公元452年,十三岁的拓跋濬即位,成为北魏第五代皇帝。冯氏十一岁便被封为贵妃,十四岁时,她艳压群芳,“美”挫另外三位竞选对手,成为拓跋濬的皇后。
拓跋濬登基前,宫中宦官宗爱,在八个月内连弑拓跋焘、拓跋余两帝,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幸有忠于魏室的几位大臣,诛杀了宗爱,方稳定了朝局。冯氏立为正宫后,便同十六岁的拓跋濬鸾凤和鸣,共克时艰,采取宽刑简政、与民生息等安国之策,渐次使北魏物阜民康。正当这对琴瑟和谐的帝后,欲大展强国富民的抱负之时,天不假年,年仅二十六岁的拓跋濬,竟驾崩于平城。
按拓跋葬仪风俗,国丧三日那天,皇帝生前所御用器物,要在陵前全部焚烧。失君之痛,令冯皇后肝肠寸断,不能自持。她挣脱搀扶的宫女,纵身一跃,投进熊熊烈焰之中。太监们手疾眼快,速把皇后救起,才使得昏迷的冯氏安然脱险。
这纵火一跳,使一身素缟的冯氏,在鲜卑人的心目中,俨然成了浴火重生圣洁无比的天鹅。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