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未来优秀CEO与本土化(8)

时间:2023-05-27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张志军 点击:


    中国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不少,但像厉以宁院长这样敢于揭露裁员增效“不科学”的人不多。先不说厉以宁院长对裁员是否符合本土化做出的正确与否,不过我们现在应该明白:裁员被一些企业的CEO视为增效的“法宝”之一已经开始了动摇。曾经和现在有很多企业里的高层领导认为裁员的收益是明显的,比如,企业通过裁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可以使企业优化人岗匹配关系,通过新岗位新人员的整合来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可以给所有的从业人员造就一种从业压力,激发大家的自我提高意愿;还可以向外界传递积极的改革信号,赢得外界的支持,上市公司的裁员行为在这方面的作用更是明显。华尔街通常都将一个企业的裁员行为视为变革的开始,是一个利好消息,从而给予企业“财务奖励”。

    相反,裁员在带来明显的正面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一项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裁掉10%的员工仅会使成本下降1.5%;(2)在三年中,裁员的公司的股票价格平均上涨4.7%,而规模相同却没有裁员的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了34.3%;(3)仅有一半裁员的公司的利润率有所上升;(4)裁员对生产力的提高没有决定性的影响。甚至有的CEO在采取裁员行动之后迎来的不是财务绩效的改善和企业价值的提升,反而是企业的迅速衰败。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在于这些CEO只看到裁员这把双刃剑的“正刃”而没有看到“反刃”。

    如果你想做一个未来优秀CEO的话,你就得正视“裁员”这把双刃剑,否则不但割伤了自己,还会割伤你的企业,我们一起看一下裁员的“反刃”。

    不要让“格莱欣法则”在你身上重演

    受本土化思想的影响,在国内有不少大企业里的CEO都有裁员的经验,他们总是觉得裁员可以增效。如果只为了节约成本而轻率精简人事(或曰裁员减肥),往往会弄巧成拙,造成该走的不走,该留的不留,反而使得CEO的管理雪上加霜。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裁员措施在成为举世流行的风潮,而在当今全球一片经济不景气的叹气声中,这种风潮恐怕依然会波涛汹涌,甚或愈演愈烈。如果裁员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极可能产生许多始料未及的负作用。

    在竞争激烈、变化多端的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兴盛,非不断更新、蜕变不可,这个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许多积极求进的CEO总是以裁员减肥而缩减开支。看之下,这是缩减成本的好方法也是企业界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它的副作用不小。有人谓裁员减肥为“杀手锏”,这种说法实不为过,因为在实施之际,组织之中处处充斥着肃杀之气,员工人人自危,士气焉有不受影响之理。更糟的是,裁员的风声一出,有才干、技术高的人才往往会自行另寻高就,而这些人由于有技在身,通常都能够在外找到适当的工作,结果造成该走的不走,该留的不留,朽木未砍反倒裁去了良木。这正是格莱欣法则(劣币驱除良币)的绝佳例证。

    基于裁员还影响到留任的心理,哥伦比亚商学院乔沃尔·布洛克勒教授提出了幸存者综合症,“幸存者会因能活下来而觉得幸运,但另一方面,比起沉重得多的消极情绪,这种积极的情绪只是零星的几点。人们想到更多的是‘也许事情还远未结束’和‘不幸也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盲目裁员将会出现毛坑症候群

    这种现象学者称为“毛坑症候群”,会造成企业竞争力方面的重力创伤。这个名词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没本事的庸才别无选择,因此会抓着原本职位不走,这正应了一句歇后语:占着毛坑不拉屎。它的另一层意义是:一般才庸平凡之辈在组织人才短缺之下,有可能会晋升到高位,一旦这些人有成为人力资源经理时,那么生杀大权在握,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作为CEO的你这时认为人才不足,需要招聘新进人员时,这些平庸之辈就会害怕被人比下去,结果不但淘汰了真正的人才,反而开门纳入一些不至于危及自己地位的庸才。这时企业就会面临“臭味四溢”的恶性循环。

    一般而言,最常发生“毛坑症候群”现象的是人才流动僵化、工作过度有保障或制度僵硬的企业。在这些组织之中,由于有本事的人先飞,留下来的反而都是一些鸡肋,必须花更大的精力和财力去培养这些所谓的“人才”,这样他们才能勉强担下职务所需的责任。不过,一般企业裁员的原因就是因为资源不足,所以给这些庸才培训想必无从下手,企业只好得过且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