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用人思路(8)
时间:2022-12-16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李娜|龚雪莲 点击:
次
4.戒心定式“取”人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凭,二是资历,在文凭上,有的单位在配备领导班子时,眼睛只盯着“文凭”,搞文凭排队:博研、硕研、本科、专科。有时甚至只要有一张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文凭,不管其领导能力如何,就被拉进了领导班子,但是,文凭固然重要,但用人不要只看文凭,而要注重实质水平。
日本的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曾把公司职员的履历表全部烧毁。当然,对他这种做法我们不一定仿效,但是他摒弃了只重学历不看才能,坚持在实践中选用人才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每个领导者借鉴和学习的。
其次是以资历熬人,不看能力看资历,不看水平看辈分的思想,导致一些人混年头,熬岁月,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使一些政绩平平的人凭年头而得到提拔,“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而大批年轻的优秀人才遭到压抑。其实,这种以定式取人的方式归结根源就是对能力的轻视,而墨守某种成规,导致整个组织缺乏活力。
5.戒以求全“埋”人
“至宝必有瑕秽,能工也有不巧”。但有些领导则过分地强求“完人”、“全才”,甚至戴上“放大镜”去找人家的不足,而摘掉“近视眼镜”来看别人的长处,不能正确对待犯过错误和有缺点,弱点的人才,结果因瑕弃玉。
6.戒以乌纱“诱”人
领导用人时应该是因事择人,而不是因人造职,因人卖职,那只会造成权力机制从内部腐化溃烂,即使领导是出于公心提携后进,但有的人,原来称职,提拔后反而不称职了。
伦特是个合格的副校长。他善于融洽与学生、教员的关系。后来被升为校长。很快,人们发现,他缺少那种应付高级官员的事务所必需的方法。他为了调解两个学生间的争论,却把教育局长晾在一边;他为生病的教员代课,却错过了副局长召开的课程修订委员会会议:他致力于校务工作,却无暇顾及社区组织的活动,学校失去了教育局长的信任,失去了社会的支持。
领导应当善于观察和发掘下属的潜力,使其人尽其才,毋武断地认为“乌纱帽”可以决定一切。另外,领导要善于把好人才关,因为这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太多,贪图名利“毛遂自荐”者有之;追求仕途“趋之若鹜”者有之;欲借此一展才华而无需“三顾茅庐”者也有之。
因此应该认真考察,严格把关,将那些政治可靠、品行端正、业务娴熟、年富力强、忠于职守的人选拔到自己身边。“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领导者要有正确的用人思想,知人善任,做到任人唯贤、有人所长、用当其时、因材授职。如此,下属的“水涨”才能使领导“船高”。
目前是世界各国在新的时代制高点上斗智斗勇的时代,这是一场全面刷新纪录的历史变革,其中,关键是领导集团、领导力量、领导素质的较量,而更为关键的,是如何造就成千上万的一流人才。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人兴国,国人科教,科教兴人。能否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人的才能,是衡量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不要怀疑正在使用的人
一个善于用人的领导者,不仅不会轻易怀疑别人,而且能以巧妙的处理方式,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气度,消除可能产生的离心力,使得“疑人”不自疑。古代很多君王便是通此道的高手,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之一。
在用人上,除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之外,唐太宗还有一句至理名言,那就是“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意思是说,身为一名国家君王,如果想要做到自如地“驱驾英才”,就必须做到对人才推心置腹,不怀疑他们,或对他们怀有戒备之心。唐太宗鉴于前朝隋文帝用人“多疑”的弊病,深感“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的教训,遂采取了对人才“洞然不疑”的做法。
高祖武德三年,唐太宗收降刘武周的将领尉迟敬德不久,尉迟敬德手下的两个将领就叛逃了。有官吏据此认为,尉迟敬德必定也会造反,于是没有向唐太宗请示,就将尉迟敬德囚禁于大牢中,并力劝唐太宗赶快将他杀掉。但是,唐太宗非但没有杀掉尉迟敬德,反而把他放了,并且招其进入自己的卧室,温语相慰,使之放宽心,临分别的时候还送给了他一批金银珠宝。尉迟敬德被唐太宗的这种坦诚之心深深感动,发誓“以身图报”。后来,他果然为唐太宗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在唐太宗与王世充的斗争险境中救了唐太宗一命。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