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最基本的用人思路(9)

时间:2022-12-16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李娜|龚雪莲 点击:


    唐朝初期,政治清明,不存在朋党之争,但也偶尔会有一些小人利用唐太宗推行“广开言路”政策的机会,故意诽谤君子,馋害贤臣。为了不使这些小人得逞,唐太宗决定采取法律措施,对诽谤、诬陷者均“以谗人之罪罪之”。贞观三年,监察御史陈师合觊觎房、杜的宰相之位,遂上奏书“毁谤”房玄龄、杜如晦“思虑有限”。但唐太宗十分了解房、杜两人的忠诚和才能,识破了陈师合的弹劾是“妄事毁谤”。于是对陈师合给予法律制裁,“流放到岭外”,从而使真正的贤士良才安心任事,充分发挥他们治国的才华。

    由于唐太宗用人不疑,推诚以任,有不少突厥降将愿意肝脑涂地为其所用。契芬何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契芬何力原是突厥一个可汗的孙子,贞观六年,他同母亲一同归属唐朝,唐太宗把他安置在甘、凉二州一带。后来,契芬何力同大将李大亮等攻打吐谷浑,建立了赫赫功勋。薛万均歪曲事实真相告契芬何力意欲谋反,契芬何力回朝后马上向唐太宗说明了真实情况,唐太宗反而对他更加信任,还把临挑公主许配给了他。

    有一年,契芬何力到凉州探亲时,他的部下一致劝他归降薛延陀,遭到了他的坚决反对。在部下的胁迫下,他割耳自誓,坚贞不屈,外界误传他已经叛唐,但唐太宗自始至终都对他非常信任。从此以后,契芬何力对唐王朝越发忠诚,唐太宗弥留之际,他还请求杀身殉葬,唐太宗坚决不许,他才作罢。

    古人云:“疑则勿任,任则勿疑。”用人不疑,这是领导者使用人才必须注意的原则。唐太宗曾说:“但有君疑于臣,则不能上达,欲求尽忠虑,何以得哉?”把这句话推而广之,用人者疑被用者,对他办事不放心、不放手,就不能充分发挥被用者的作用。历史上无数事实也证明,在“知人”的基础上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方能成就大事。

    集生杀大权于一身的唐太宗,深知如果为君者昏庸,随便施疑,则容易被那些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之徒所迷惑,就会使忠臣含冤受害,使国家失去人才,国家也就无法长治久安。所以,他一贯采取推心待士、用人不疑的方针,为国家收揽了大批贤能之才。这种用人之道应该被当今的现代领导者所重视。

    善观优劣才能优势互补

    唐太宗时期之所以会出现人才数量上的高峰,关键是有唐太宗这个大“伯乐”识得千里马。而“伯乐”唐太宗的人才观是:人心难测,人才更是拥有千百种性情,在这种情况下,有效识人、驭人、组建优势组合的团队结构才是领导者用人成功的关键。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争霸天下,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精英汇集的大时代;而在唐朝初期,各路群雄同样争霸,却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生逢乱世总是精英汇聚,又为什么天下英才都愿为唐太宗所用?其实关键在于,唐太宗懂得观人之长、察人之短,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使其优势组合,发挥团队最大效益的道理。

    唐太宗登基伊始,整个朝廷结构都处于初建与调整之中,如何才能把众多贤能之才分别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以组成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呢?唐太宗为此曾寝食难安。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他最终作出了如下安排:

    魏征这个人好凡事与人争辩一番,常把谏诤之事放于心中,根据这一特点,唐太宗就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其具体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至于房玄龄,他做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会立刻去办。根据这一特点,唐太宗就任命他为中书令,其具体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这些职责正契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李靖是个文才武略兼备之才,外出能带兵,入朝能为相,于是唐太宗就任用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其具体职责是掌管全国的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的政令,这些地都有利于李靖才能的发挥。由此,魏征、房玄龄、李靖三人共同主持朝政,相互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起了唐王朝的上层组织机构。

    除此之外,唐太宗把房玄龄和杜如晦进行合理搭配,组成了一个名扬千古的谋略班子“房谋杜断”,从这件事上也反映出了唐太宗善于营造最佳组合的管理方式。名相房玄龄辅佐唐太宗31年,是贞观时期的第一名相,但在史书上却几乎看不到记录他政绩的文字。原因是房玄龄属于“谋臣型”,在唐太宗的人才库中,他精于谋略,但总是低头默默行事,从不会主动张扬自己的功劳,甚至连进谏时也要与人谦让一番,把自己所有的功劳全部归于皇帝。 拥有房玄龄这种性格的人,喜欢掩饰自己的欲望,做事追求十全十美,遇到需要拿主意的问题时,容易犹豫不决。因此,在谋划安邦定国之策时,房玄龄见解精辟,一般会很快就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是,他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善于整理,总是很难决定采用哪一个办法。针对房玄龄这种个性特征,唐太宗就找来另一位名相杜如晦与他做搭档。杜如晦虽不善于思考问题,但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成为有执行力的谋略。最终,“房谋杜断”的互补,成为唐太宗打江山的关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