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中庸一(6)

时间:2022-12-2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黎靖德 点击:

  孟子说“性善”,全是说理。若中庸“天命之谓性”,已自是兼带人物而言。“率性之谓道”,性是一个浑沦底物,道是支脉。恁地物,便有恁地道。率人之性,则为人之道,率牛之性,则为牛之道,非谓以人循之。若谓以人循之而后谓之道,则人未循之前,谓之无道,可乎!砥。
  “天命之谓性”,指迥然孤独而言。“率性之谓道”,指着于事物之间而言。又云:“天命之性,指理言;率性之道,指人物所行言。或以率性为顺性命之理,则谓之道。如此,却是道因人做,方始有也!”夔孙。
  万物禀受,莫非至善者,性;率性而行,各得其分者,道。端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与道相对,则性是体,道是用。又曰:“道,便是在里面做出底道。”义刚。
  问:“‘天命之为性,率性之谓道’,伊川谓通人物而言。如此,却与告子所谓人物之性同。”曰:“据伊川之意,人与物之本性同,及至禀赋则异。盖本性理也,而禀赋之性则气也。性本自然,及至生赋,无气则乘载不去,故必顿此性于气上,而后可以生。及至已生,则物自禀物之气,人自禀人之气。气最难看。而其可验者,如四时之间,寒暑得宜,此气之正。当寒而暑,当暑而寒,乃气不得正。气正则为善,气不正则为不善。又如同是此人,有至昏愚者,是其禀得此浊气太深。”又问:“明道云:‘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曰:“论性不论气,孟子也;不备,但少欠耳。论气不论性,荀扬也;不明,则大害事!”可学问:“孟子何不言气?”曰:“孟子只是教人勇于为善,前更无阻碍。自学者而言,则不可不去其窒碍。正如将百万之兵,前有数万兵,韩白为之,不过鼓勇而进;至他人,则须先去此碍后可。”吴宜之问:“学者治此气,正如人之治病。”曰:“亦不同。须是明天理,天理明,则去。通书‘刚柔’一段,亦须着且先易其恶,既易其恶,则致其中在人。”问:“恶安得谓之刚?”曰:“此本是刚出来。”语毕,先生又曰:“‘生之谓性’,伊川以为生质之性,然告子此语亦未是。”再三请益,曰:“且就伊川此意理会,亦自好。”可学。
  问“‘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皆是人物之所同得。天命之性,人受其全,则其心具乎仁义礼智之全体;物受其偏,则随其品类各有得焉,而不能通贯乎全体。‘率性之谓道’,若自人而言之,则循其仁义礼智之性而言之,固莫非道;自物而言之,飞潜动植之类各正其性,则亦各循其性于天地之间,莫非道也。如中庸或问所说‘马首之可络,牛鼻之可穿’等数句,恐说未尽。所举或问,非今本。盖物之自循其性,多有与人初无干涉。多有人所不识之物,无不各循其性于天地之间,此莫非道也。如或问中所说,恐包未尽。”曰:“说话难。若说得阔,则人将来又只认‘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等做性;却不认‘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底是性。”因言:“解经立言,须要得实。如前辈说‘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是饥食渴饮,夏葛冬裘,为乐尧舜之道。若如此说,则全身已浸在尧舜之道中,何用更说‘岂若吾身亲见之哉’?如前辈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以为文武之道常昭然在日用之间,一似常有一物昭然在目前,不会□下去一般,此皆是说得不实。所以‘未坠于地’者,只言周衰之时,文武之典章,人尚传诵得在,未至沦没。”先生既而又曰:“某晓得公说底。盖马首可络,牛鼻可穿,皆是就人看物处说。圣人‘修道之谓教’,皆就这样处。如适间所说,却也见得一个大体。”至。方子录云:“至之问:‘“率性之谓道”,或问只言“马首之可络,牛鼻之可穿”,都是说以人看物底。若论飞潜动植,各正其性,与人不相干涉者,何莫非道?恐如此看方是。’先生曰:‘物物固皆是道。如蝼蚁之微,甚时胎,甚时卵,亦是道。但立言甚难,须是说得实。如龟山说“尧舜之道”,只夏葛冬裘、饥食渴饮处便是。如此,则全身浸在尧舜之道里,又何必言“岂若吾身亲见之哉”?’黄丈云:‘若如此说,则人心、道心皆是道去。’先生曰:‘相似“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性也”底,却认做道;“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有性焉”底,却认不得。如“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李光祖乃曰:“日用之间,昭然在是。”如此,则只是说古今公共底,何必指文武?孔子盖是言周家典章文物未至沦没,非是指十方常住者而言也。’久之,复曰:‘至之却亦看得一个大体。’”盖卿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