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附录(4)

时间:2023-07-15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吕思勉 点击:

(十一)各国文学皆先有韵文,后有散文。吾国亦然,散文盖至东周之世乃大发达,前乎此者,皆阮元所谓寡其辞、协其音者也。(见《研经室集·文言说》。)然此非即诗歌,乃今时歌谣之类耳。诗歌源于谣辞,必随音乐而变,如后世外国音乐输入而有词曲。若中国今日之所谓新诗,则其性质与昔之所谓诗者,初非同物也。

(十二)古代科学与哲学不分,哲学与宗教又不分,故最古之学术思想,率存于宗教之中。古者大学与明堂合一。明堂者,物质文明简陋之世,一国之内,只有讲究之房屋一所。君主居之、百官办理政事于是,祭祀祖宗亦于是,讲学取士亦于是。故既为宫殿,亦为朝廷,又为宗庙,又为学校。其后诸事皆分析别立,然仍为宗教之府。而古之所谓学校者亦即在是。其所谓学,则宗教与哲学及纯理之科学,今散见于先秦诸子中。哲学科学之说皆出于此,学虽高深而无实用。故古无云肄业学校学得何种学识技能,出而任事者。实际应用之知识技能,皆得之于宦。宦者,实习于某机关,学与仕为对称,任事者为仕,学习者为学,一种行政机关发达而成一种专门学术,则《汉书·艺文志》所谓九流之学,出于王官者也。九流之学,各有所本。最陈旧者为农家,盖欲回复古共产之农业小社会,许行之说是也。次之者为道家,老子之说,主于无为,为训化,盖物质文明进步,社会组织往往随之变坏。而古代物质文明之进步,率有在上者之唱道,故老子以无为戒之。此犹戒今之中国人无慕欧化,戒西南土司无效汉人耳,不悟物质文明之终不可阻也。又次之者为墨子,墨子背周道而欲行夏政,欲回复前一时期之俭及迷信,亦势不可行。较进步者为儒家及阴阳家,儒家主通三统,谓有三种治法当更迭互用。阴阳家主五德终始,谓有五种治法当更迭互用。其见解皆较弘通,然亦不甚切于时务。最切于时务者唯有法家,以法训练其民,以求富强、事兼并,以术督责其臣,以淘汰腐败之贵族而行严肃之官僚政治,皆切合于时势者,故秦用之卒并六国也。(法术之别见《韩非子·定法篇》。)

(十三)秦始皇统一后之新局势。(1)内战乍息,民生获苏。尤其交通上限制废除,商业得以兴盛,可完成广大之分工。汉人议论每以“通关梁,一符传”为善政。此后国富总量之增加,殆非前此所能想象。(2)统一则国力强盛,便于对外,但中国在此时开始与骑寇相遇。(古代戎狄皆居于山地,与后世西南诸部族相似,此等戎狄盘踞于太行以北诸山脉中,恰为中国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间之缓冲。)

(十四)封建制度之告终。(1)秦尽废封建。(2)秦亡后“诸侯之相王”。(五字见《史记·自序》。)义帝等于东周之天子,西楚霸王等于其时之霸主。其下列爵二等亦沿战国时之成例,而此二等之爵,又为汉代所沿。(3)封建之基础在下而不在上,在社会而不在政治。盖必社会尚未臻于统一之机运,然后可以各各分立。故封建之真正基础,为各区域内之自足经济。《王制》之经济计划,即系如此。自商业兴、交通便,各地方之风俗渐次相同,则分立之基础已不存在。于是每一区域之中,先自相吞并,而东周以后之大国,陆续出现,最后乃有一大国举,诸大国而悉灭之,是为秦之灭六国。诸侯之相王,及汉初之封建形势均与战国相似,为能久安,诸侯之相王仅五年而天下复归于一。汉初之异姓王亦不旋踵而亡;同姓诸王则酿成吴楚七国之乱。自是以后(A)先存空名而去其政治之实权。(汉景帝令诸侯不得自治民补吏。)(B)次分诸大国为小国,此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策,武帝用主父偃策,令诸侯王得国邑分封子弟。(C)更推行关内侯之制,有荣名及禄而无土地。(D)更进则禄亦不轻给,唐宋食租必待实封。而封建仅存空名矣。(4)历代虽尚有行封建之制者。此特不胜其自私之心,而又无有效之计划,乃行此无聊之策。即其心亦未必以为可恃也。以实际论,晋代八王之扰乱,乃由其兼任官职;明代成祖之叛逆,则由其本掌兵权。皆与封建制度无涉。同姓如此,异族则唐太宗显封功臣,而功臣终不敢受,封建更势成弩末矣,故封建制度真正之反动,实至吴楚七国亡乱而告终。

(十五)民主政治之废坠。(1)主权在民,此为自然之理。本无人敢加以否认,亦无人能加以否认。(A)至民意无具体表见之方法,反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空论,以保存告朔饩羊、民治原理,是为君权之一进步。(B)更进而所谓天意者,遂与民意脱离关系矣。新莽之侈言符瑞是也。(2)民意之表见,最重者为习惯,习惯即礼也。(A)礼有守旧性,渐不切于实际,则其防闲专擅之力愈弱。(B)又列国并立之世,违礼则外遭大国之讨伐,内引起臣民之反抗,统一以后皆无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