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代贵族多世官,大率自大夫以上。士以下,则出于乡举里选。《周官》所载三年大比,乡兴贤能之法是也。其后贵族腐败,则代之以游士。古代正式军队唯国都附近之人为之,其后战争之规模日大,所须之人数愈多,遂将仅守卫本地方之人亦调上前线。此二事,为战国之世政事变迁之最大者。
(八)古无所谓法律,约制其群者,只有习惯而已。此即所谓礼也。法之起,盖起于执政者之命令,今亦然。法令非如习惯为人人之所知,故戒不教而诛。又古所谓刑者,义与后世异,专指用兵器伤害人体使丧失生命,死亦特称为大刑,或受不可恢复之创伤者言之,其拘禁、罚作苦工、剥夺名誉等,不称为刑,《周礼》司徒属官所用惩罚止于此等,如欲以兵器伤害其身体则必归于士。士亦曰士师,士本称战士,士师者,士之长,在周官属于司寇,盖本所以待异族若内奸者也。其后“刑”字之义渐变,则称残害身体者为肉刑,因肉刑本不施于凡人,故儒家有古者象刑之说。
(九)社会伦理可考者,大抵系周代情形。自殷以前则颇模糊。周代宗法最为发达,其制有国家者奉其先为始祖,始祖之嫡长子继体为君,其众子皆别为宗,是为大宗。宗子即为其宗之祖。大宗宗子之嫡长子,世世继为大宗宗子。其众子则别为小宗。凡小宗宗子皆可统治其五服以内之人,而五服以内之人,亦得受其救恤,服尽则无豫焉。若大宗宗子,则同出一祖之人,永得受其救恤,亦当受其统治。故其组织甚为严整悠久,周人之所以竞争而获胜利,其以此欤。古者宗与族异,族如今文家所言之九族:(1)父系五服之内,(2)父之姊妹及其子,(3)身之姊妹及其子,(4)女之子及其子,(5)母之父姓,(6)母之母姓,(7)母之姊妹及其子,(8)妻之父母姓合为一族,(9)妻之姊妹。专以亲情言之,其横的范围固较宗法为广,纵的范围,则不如宗法之久,又不必皆同一地,故其所团结或转不如宗法之广也。古所谓姓,即今社会学家所谓民族者,其所包人口盖甚多。逮耕作之法渐精,则氏族析而为家族。所谓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五口八口之家是也。一家之中父权颇大,父死则兄为之继。贵族有妾媵。妾者,家中执事之女子,得接于其主人者。媵则妻之送嫁之女子也。平民大抵行一夫一妻之制,然平民外淫当较易于贵族,贵族则淫乱于家者多,外淫者转少也。社会伦理曰君臣,曰朋友,臣盖受豢于君而服事之,武士则为之效死,且保护其家族,效忠于其后嗣。君臣初义不过如此,其后进步乃以尽心力于一人一家者为小臣;以保社稷安人民为务者为大臣焉。臣之当忠于其君,纯以初尝受豢焉,为其私人,感其恩意之故。若民之于君,本无恩意。君能执行公务则戴之,不能则义可驱逐之。后世未仕之野人,亦有闻君死而殉之者,则误合臣民之义为一矣。朋友可通财,可相为死,其结合极亲密,非如流俗概称所知为朋友也。(古称所知若今言相识。)古人风义刚劲,又俗重长老,故孝悌亦为伦理重要条目。
(十)文字始于拟势,继以图画符号,本与语言并行,而非所以代表语言。其后进步,乃专以语言表意而又以文字代表语言焉。中国字书存于今最古者为许慎《说文解字》,其书以秦时小篆为主。在小篆以前,见于《史籀篇》者,(《史籀篇》亦字书之名。)谓之籀文,亦曰大篆。又出于大篆之外者,则为古文。古文之条例,间有不可知者,则曰奇字。文字之条例凡六:曰象形、曰指事、曰会意、曰形声、曰转注、日假借。象形如“日”“月”,盖最初之字。指事者,古事物通训如“上”“下”二字,二字在一画之上为上,在一画之下为下。会意者,合二字之意以成一字,如人言为“信”,止戈为“武”。形声如“江”从水工,“河”从水可,亦合二字成一字而一取其声,一取其义。转注者,一语衍为多语,字亦随之而增。许举“考”“老”二字为例,如“枯”之于“古”,“巅”之于“夷”,亦皆此例。其义异而未造两字者,则文字学家所谓引申,如马行迟为“笃”,行迟则马足之着地必实,因以为笃实之称是也。假借者,音同义异,则合用一字,或虽有两字,亦废其一而存其一。此可以省识字之烦,不然则单字之数将至不胜其多矣。六书盖文字学家研究文字条例者所立之说。其说虽粗,然亦大致可用。故数千年来只有为之弥缝补苴,而无推翻之别立新说者也。(欲知中国文字条例,拙撰《字例略说》可以参证,商务印书馆本。)文字之始,本非所以代表语言,而剖析语言求其音素制为字母,然后切合之以成字。则其理非初造字时所知。文字前后相承,不易彻底更易,故文字取诸他族者,可以成为拼音字;出于本族者,则不能也。书写之法则渐趋简易,故篆易而为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