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卷十五·大学二(3)
时间:2022-12-14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黎靖德 点击:
次
才仲问:“格物,是小学已有开明处了,便从大学做将去,推致其极。”曰:“人也不解无个发明处。才有些发见处,便从此挨将去,渐渐开明。只如一个事,我才发心道,‘我要做此事’,只此便是发见开明处了,便从此做将去。五代时,有一将官,年大而不识字。既贵,遂令人於每件物事上书一名字帖之,渠子细看,久之,渐渐认得几个字。从此推将去,遂识字。”璘
问:“格物则恐有外驰之病?”曰:“若合做,则虽治国平天下之事,亦是己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不成也说道外驰!”又问:“若如此,则恐有身在此而心不在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有此等患。”曰:“合用他处,也著用。”又问:“如此,则不当论内外,但当论合为与不合为。”先生颔之。节
若格物,则虽不能尽知,而事至物来,大者增些子,小者减些子,虽不中,不远矣。节
问:“格物工夫未到得贯通,亦未害否?”曰:“这是甚说话!而今学者所以学,便须是到圣贤地位,不到不肯休,方是。但用工做向前去,但见前路茫茫地白,莫问程途,少间自能到。如何先立一个不解做得便休底规模放这里了,如何做事!且下手要做十分,到了只做得五六分;下手做五六分,到了只做得三四分;下手做三四分,便无了。且诸公自家里来到建阳,直到建阳方休。未到建阳,半路归去,便是不到建阳。圣贤所为,必不如此。如所谓:‘君子乡道而行,半途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後已!’又曰:‘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後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卓
人多把这道理作一个悬空底物。大学不说穷理,只说个格物,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如此方见得实体。所谓实体,非就事物上见不得。且如作舟以行水,作车以行陆。今试以众人之力共推一舟於陆,必不能行,方见得舟果不能以行陆也,此之谓实体。德明
问:“道之不明,盖是後人舍事迹以求道。”曰:“所以古人只道格物。有物便有理,若无事亲事君底事,何处得忠孝!”节
“穷理”二字不若格物之为切,便就事物上穷格。如汉人多推秦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故得失易见。然彼亦无那格底意思。若格之而极其至,则秦犹有馀失,汉亦当有馀得也。”又云:“格,谓至也,所谓实行到那地头。如南剑人往建宁,须到得郡厅上,方是至,若只到建阳境上,即不谓之至也。”德明
格物,不说穷理,却言格物。盖言理,则无可捉摸,物有时而离;言物,则理自在,自是离不得。释氏只说见性,下梢寻得一个空洞无稽底性,亦由他说,於事上更动不得。贺孙
所谓穷理者,事事物物,各自有个事物底道理,穷之须要周尽。若见得一边,不见一边,便不该通。穷之未得,更须款曲推明。盖天理在人,终有明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谓人合下便有此明德。虽为物欲掩蔽,然这些明底道理未尝泯绝。须从明处渐渐推将去,穷到是处,吾心亦自有准则。穷理之初,如攻坚物,必寻其罅隙可入之处,乃从而击之,则用力为不难矣。孟子论四端,便各自有个柄靶,仁义礼智皆有头绪可寻。即其所发之端,而求其可见之体,莫非可穷之理也。谟
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穷得到後,遇事触物皆撞著这道理:事君便遇忠,事亲便遇孝,居处便恭,执事便敬,与人便忠,以至参前倚衡,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若穷不至,则所见不真,外面虽为善,而内实为恶,是两个人做事了!外面为善是一个人,里面又有一个人说道:“我不好。”如今须胜得那一个不好底人去方是。岂有学圣人之书,为市井之行,这个穷得个甚道理!而今说格物穷理,须是见得个道理亲切了,未解便能脱然去其旧习。其始且见得个道理如此,那事不是,亦不敢为;其次,见得分晓,则不肯为;又其次,见得亲切,则不为之,而旧习都忘之矣。子蒙
不是要格那物来长我聪明见识了,方去理会,自是不得不理会。
大学说一“格物”在里,却不言其所格者如何。学者欲见下工夫处,但看孟子便得。如说仁义礼智,便穷到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心;说好货好色好勇,便穷到太王公刘文武;说古今之乐,便穷到与民同乐处;说性,便格到纤毫未动处。这便见得他孟子胸中无一毫私意蔽窒得也,故其知识包宇宙,大无不该,细无不烛!道夫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