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正义的解缚1.0【命运之夜前传 第二季观后感】(11)

时间:2023-01-29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Waldeinsamkelt 点击:

  湛兮,

  似或存。

  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仍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它是潜在的,它是“湛”或者晦暗的存在,是存在中的不在场。不在场恰恰是生命不竭的源头:

  道冲而用之,

  或不盈。【27】

  5.2表达与接触

  事物所显现的存在并不是它存在的全部,因为它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实现,事物作为一种实在同时是一种潜在。从这个意义上,贝克莱宁愿将物体称为观念也不愿将其称之为事物。当我们说一个事物“存在”时,它不仅是指一个现实中的具体事物的实体性,同时也是指某种实体的统一性即事物暗含着的某种基本统一性。具体事物是以统一性为本质的,统一性作为具体事物的基底具体事物才能存在,因此某个具体事物存在其实对是(作为它本质的)统一性存在的实体化(现实化)。同时我们也不能笼统地把事物等同于实体,同亚里士多德一样我们要区分出实体中的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当我们说第二实体是具体事物时第一实体就是隐含在具体多样事物中的统一,并作为潜在的支撑着具体事物存在(在拉丁语中实体substare,sub-本就有“位于…之下的”含义)。但当我们想用言语表达具体事物(第二实体)时我们的言语总是在表达共相,表达抽象固定后的第一实体,对此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到:当我们说出感性的东西时,我们也是把它当作一个普遍的东西来说的。我们所说的是“这一个”,这就是说,普遍的这一个,或者当我们说它存在时,亦即是说一般的存在。当我们这样说时,心中当然没有表象出一个普遍的这一个或一般的存在,但是我们说出来的却是普遍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没有真正地说出我们在感性确定性中所意谓的东西。但是,我们将可看到,语言是较真的东西:在语言中我们自己直接否定了我们的意谓;并且既然共相是感性确定性的真理,而语言仅仅表达这种真理,所以要我们把我们所意谓的一个感性存在用语言说出来是完全不可能的【28】。我们用言语意谓(表达)的事物总是那个被理智抽象和普遍化的一般存在(共相),而不是我们想要表达的真实具体的事物,言语不能直接表达实体,它只能通过对它所表达的东西的否定才能间接暗示实体。当我说:这是一个个别的东西时,则我毋宁正是说它是一个完全一般的东西,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个别的东西;同样这一个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能设想的一切东西。更严密讲来,就这一张纸来说,则一切的纸和每一张纸都是这一张纸,因此我所说出的,永远仅仅是一般的东西或共相。但是如果为了辅助语言——由于语言具有这样的神圣性质,即它能够直接地把意谓颠倒过来,使它转变成某种别的东西〔即共相〕,因而使意谓根本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我就〔用手〕指着这一张纸,于是我就得到这样一种经验,认识到事实上感性确定性的真理是什么:我指出我的感性确定性是一个“这里”,而这个“这里”又包含着许多别的这里,或者它本身就是许多“这里”的一个单纯的集合体,换言之,它是一个共相——于是我就把它看成它真正是那样〔即共相〕,这就是说,我不是在认识一个直接性的东西,而是在知觉【28.1】。

  言语无法切近事物而是抽象它,于是仅用言语表达事物只能是徒劳,为了把言语意谓的东西颠倒过来使其指向事物的真实实在,我们必须借助除言语外其它的东西。黑格尔指出“这一个”,其实不仅是我看到或我说出的“这一个”,还是我用手指、我接触的“这一个”。当我们不只是表达了它而是真正地接触了它时,它就从普遍一般中脱离出来成为在我面前、我所确定的“这一个”。于是我们想起了贝克莱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实际上“感觉”本就有“触摸”的意义,它同时也指“触摸所得的知觉”,相比“感受”中某种被动接受的消极性,“感觉”是主动的,是我们对事物的主动认识。相比于视觉或者听觉,由触觉所带来的感知向我们展示了不容置疑的存在的真实性。我们可能会怀疑我们看到的东西或者我们听到的东西,但我们并不经常能质疑我们接触到的东西。无论视觉还是听觉,它与事物之间总有一段距离,一段间隔,它们借助于一些中介来接触事物。或是通过光的中介物体的投影被视觉所知觉,或是通过空气的中介物体的声音被听觉所知觉,但是与视觉与听觉相反,触觉直接知觉事物。我们实实在在地用手接触到了一个物体,在这两个平面(我们手的平面与接触到的物体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与间隔可以趋近于无限小,我们真实地触碰了它从而确定了它的真实(实在),这种真实不容置喙。同时接触不只是单向的确认它还是两个心灵之间双向的感知交流,当我们用手接触物体时,我们可以轻柔地抚摸光滑的表面感受它的材质,也可以稍稍用力抓住粗糙的部分感受它在整个表面的延伸,还可以全力握住它以感受它的实在,于是通过接触我们从事物的外部走向了内部,它暗含着一种力,当我们越深的越用力地接触表面,表面的反弹力也越大,这两种相互作用的力便引发了一种向上的冲力即生命冲力。对内在事物的思考依然是一种接触,柏格森指出这种接触就是哲学直观。我们越下沉到我们自身内部,我们所接触的点越是深沉,把我们带回到表面的推力就越大…哲学就是这种冲力。被一种来自于根基的冲力推向外面,随着我们的思想的绽放和分散,我们重又找到了科学…在当下之际,而且在其深层,带着过去,这种过去带给世界牙利并印上其冲力;一句话,我们习惯将在绵延的面目下来看待事物;很快,僵直的东西将伸展开来,沉睡者将苏醒,死物将在我们被激活的知觉中复活【29】。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