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正义的解缚1.0【命运之夜前传 第二季观后感】(14)

时间:2023-01-29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Waldeinsamkelt 点击:

  于是在展开部5.1节我们便从本真的正义走向了本真的存在,开始对本真的存在进行本体论和认识论考察。我们从另一方面来考察大全,我们说第一实体是根,它是玄的晦暗的,它从来不直接呈现自身以不在场的形式在场,只间接地在具体事物(我们用第二实体指代现实世界中的所有事物)中显现。我们在5.2节提到它作为根底(sub-stare-第一实体)支撑第二实体,这又很容易让人们误解为第一实体才是静止固定的东西(如亚里士多德对不动者的论述)。但其实它也与第二实体一样处在一种持续的生产性运动之中,我们可以从赫拉克利特的意义上将其理解为“永恒的生成”。第二实体的生成运动呈现为差异化的多样性绵延,它们是向不同方向延伸的创造线并形成现实世界的流变外貌。第一实体的生成运动呈现出统一化的单一绵延,它是对多样性绵延方向的统一并构成现实世界的潜在大全,它们遵循着一个方向——现实化(即从潜在的到现实的方向)涌现出来。据此可以说第一实体是潜在的大全,作为大全它涵盖了所有可能现实化的形式但它也只是潜在的(也就是5.3节中谢林所说的“虽然不是那个在卓越的和优先的意义上存在着的东西,但它绝不是一个完全不存在或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不同于认知者的方式存在着的完全客观的东西,“是认识者之所以是认识者的原因”。)并不在现实中直接存在,在现实中它是匮乏同时也是最富有的匮乏(因为它潜在拥有一切现实化形式)因此它需要第二实体现实的补充。第二实体是对大全的差异化-多样化显现,据此可以说第二实体分有了大全,这种分有是一种对大全的分化-差异化,每个(内在于大全的)实体沿着不同的方向流溢-现实化(从潜在走向现实),总体上呈现为生命进化集束式般的多样-现实化。受限于现实每一种方向只能是对潜在大全的一种(有选择的)现实化,因此每个第二实体的实现都不是对大全的完全实现,越限制自身的其实越有创造性,

  归因于这种限制它们获得了界限,在被圈定的范围内更有力地生长。除了它在现实中(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直接显现(形式-这是它的中心)外,它还意味了“更多”(本性-这是它的边缘),它的边缘因与实在的其他事物混杂在一起而变得模糊,好像它只有中心,其实它本身总是比它所直接显现的东西更多。这种“更多”是一种模糊的踪迹,暗示出对不在场的大全趋近的曲折迂回的路径。在这个意义上的第二实体是广义上的物质,它作为认识对象充当了认识者与第一实体的中介,是“上帝向我们言说的一种语言”。

  于是我们在5.2节考察对这一中介的认识。从黑格尔对言语意谓的论述上看,从根本上言语不能表达个别的东西,而总是把个别的东西转变为一般的东西(共相),因此概念形成的是由知性对物质任意切割后抽象固化的封闭结构,是知性理解切割后固定下来的死的东西。使用言语意谓不是对个别东西的接近相反是对它的远离。这种语言的局限性直接体现在命题“A=A”中。我们认为我们并不能从“A”是“A”这个命题中知道A是什么,因为这只是一种同语反复无法得出更多的东西。但如果我们早先已经知道了B,那么就可以把A与B相连表示为“A”是“B”,作为A的谓词,与A不直接相关的B充当了解释A和接近A(但也仅仅是接近)的通道。但从根本上来说B与A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A作为一个整体只能由它内部的东西表达,而无法由它外部的B、CDE…来表达,因此单纯用言语表达物质只是间接的手段,一方面它使用否定结构(如不是/不是,既不/也不…等结构)表达它无法直接指代的东西(即用不是B、不是C…来描述A),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言语是消极的,它在对所直接表达的东西的否定之间维持着那它所无法直接指代的东西的张力,呈现为辩证的表达形式。另一方面它用“仿佛”的想象力结构(康德第三批判的审美形式)暗示出“更多”的东西(踪迹),就如古希腊悲剧时代的哲人用水或火描述世界的本原时,他们的意思并不说世界本原就是水或火,而是在用现实自然中实在存在的形象(水或火)暗示世界的本原。

  而言语中真正重要的其实就是它所暗示的意在言外的东西(这令我们想起了古希腊人的神谕:它既不说明也不隐讳,但暗示),从这个角度上说言语不在于表达在于呈现。与此同时,除了言语表达(说这个东西)之外我们还会行动(用手指这个东西),这令我们的考察从知性认识转向知觉认识,从思辨地认识转向身体地认识。知觉地认识事物开辟出一个新的方向——用身体-肉身领会事物的方式,它重新激活了人与物两者的内在联结——情感地把握事物。当我们把感受-情感融入言语时,就把消极的对其他事物的否定转变为了积极的对所体验到的事物的肯定创造。跳出它自身内容封闭的圈子对事物敞开,从而翻转了言语远离事物的方向转而面向“我想,我意愿,我爱”的具体事物。就这个意义来说,我并不是用言语-符号表达事物的外部和象征,而是用情感直接创造了我所感受的事物(活的东西),并将它作为一种独特的体验性的审美真实呈现出来。但在对贝克莱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从知觉的角度认识物质本性依然是复杂的,它时刻受到知性的迷惑和干扰,与物质之间总是隔着一层模糊的透镜。于是我们回撤一步借助于谢林的经验论文本对知性内部的认识结构进行更深的考察,在其中我们发现由知性认识带来了认识者(相对于认识对象)优先性的错认,那客观的本来在那主观的确立之前存在,随着主观的发展超越了客观它们的先后被颠倒了,主观的试图替代(甚至取消)客观的位置并把自己设置为第一位的。认识者试图抹消自己从认识对象中生成的历史,并把自己设定为无历史-先天的。它以自己的存在方式为尺度而否定认识对象(那客观的)存在方式,但认识对象确实存在着只不过是以不同于认识者(那主观的)方式存在着(在场)。因此要确立经验论的基础,必须先确立相对于认识者(主观的)认识对象(客观地)在存在上的第一位。然而对主客的区分依然是一种后天规定,它根源于更原初的无差别-未分状态,在现实中显现为我们生存的场所-生活世界,才是真正先天的和直接给定的东西。这样看来无论是认识者-认识对象的演进过程还是生命进化发展过程的演绎如何思辨与完备,实际来说只有在生活世界中这些过程才能现实地展开,因此这些过程不是外在于时间而是必须在时间在内,随时间的发展而展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