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点心思树权威(2)
时间:2022-12-22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李娜|龚雪莲 点击:
次
赵匡胤当上大宋皇帝后,总是寝不安枕。从自己陈桥兵变变周为宋的经历,他深知兵权的关键性,也总怕有将领以他为“榜样”,兵变篡权,因此他下定决心把兵权抓在自己手里。
但是赵匡胤并没有采取腥风血雨的方式,他的铁腕不仅逐步施展.而且采取了一种春风细雨的方式,并因此传为历史佳话。经过两次对禁军领导班子的调整,作为宋朝中央军的禁军一直十分稳定,赵匡胤这才放了心。
于是到了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三月,他便免去了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改任为南西道节度使。又免去韩令坤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职务,去任成德节度使。殿前都点检一职自此不再任授,赵匡胤自此完成了皇帝亲握军权的大事,实现了皇帝就是军队统帅的专制决策。
到了这一步,在宋朝禁军这个国家军队中,主要的高级将领都已为赵匡胤的兄弟、义兄弟和亲信分别担任,从理论上来说,这样就可以使赵匡胤高枕无忧,无须担心兵权被他人所篡,再有人利用兵权来左右政权了。
其实,这种把兵权分别授予自己人的方法并非就是非常牢靠,历史上就有许多弑父屠子、兄弟相残的例子为人耳熟能详。仅把军队领导人都换成亲信,赵匡胤仍不会高枕无忧的。
为了彻底解决兵权左右政权的弊病,还要从根本上也就是从体制上解决问题,就是要解除所有功臣个人意义上的兵权。“图难于其易”,既然已把军队的高级将官都换成了亲信,也就等于完成了第一步,而解除这些人的兵就不是多困难的事了。
由此可见,赵匡胤做事于其细,顺利地掌握了军权,因此就为他图难于其易创造了下一步“其易”的条件。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的一天晚朝后,赵匡胤在宫中摆了一场宴会,宴请禁军的高级将领。在宴会进行到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叹息道:“若不是你们这些人出力扶持,我怎能做这个皇帝。不过我既做皇帝,就要做一个真正的皇帝。可是,做皇帝也真是太难了,自从我当了皇帝,就没有一天能睡上一个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他如此说,大惑不解,忙问:“皇上,二李既平,国泰民安,你怎么还睡不着觉呢?”赵匡胤说:“多少人都想当上皇帝。而今,也不知还有多少人想当皇帝啊。”石守信和其他将领都诚惶诚恐,说:“陛下怎么这样说呢,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啊!”
赵匡胤说:“纵使你们不生二心,也难保你们手下的人不贪图富贵。一旦有一天,有人也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也推辞不掉啊。”听赵匡胤如此说话,石守信及其他将领吓得汗流浃背,一齐跪下说:“臣等愚昧,不解圣意,该怎么做,请皇上指示。”
赵匡胤就说:“依我之意,你们不如全卸去兵权,去大藩做节度使。置田兴宅,广积产业,饮酒作乐,痛快地过此一生,使我们君臣两下无猜。”石守信和诸位将领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第二天,诸将皆称疾不朝,各自上书请求辞去在禁军的职务。
于是赵匡胤任命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出任宋州;任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出任寿州;任张令铎为镇安节度使,出任陈州;任罗彦瑰为彭德节度使,出任相州;任石守信保留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为天平节度使,出任郓州。
老子说:“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赵匡胤有这种智慧。释诸将兵权,本是一件很难很大的事,但他从其易,从其细,所以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图难、为大之事。
由此可见,铁腕虽然是管理上一种重要的风格,但不是唯一的选择。尤其是在铁腕手段时,一定要懂得采用柔软的手段,这样才能让下属更容易接受,从而轻而易举达到管理目的。
发火也能体现权威
适时的发火则是对领导者权威的维护,一个没有脾气的领导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不要让你的下属把你理解为俯首甘为的“孺子牛”。“发火”艺术至关重要的是“适时”,要把握好一个“度”字!领导者在工作中的发火发怒显示出领导者的威严和权势,对下属构成一种令人敬畏的风度和形象。
特别是对那种 “吃硬不吃软”的下属来说,适时发火施威胜于苦口婆心的千言万语。有经验的老练的领导者在这个问题上,既敢于发火震怒,又有善后的本领;既能狂风暴雨,又能和风细雨。当然,尽管发火施威有缘由,毕竟发火能伤人,甚至会坏事,领导者对此还是谨慎对待为好。
------分隔线----------------------------